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聚焦生态葬尴尬现状:多年推广仍“叫好不叫座”

2013年03月29日 16:43 来源:南京日报 参与互动(0)

  生态葬:多年推广仍“叫好不叫座”

  尴尬现状:“无墓可售”与生态葬“乏人问津”

  本周末,我市将迎来清明扫墓最高峰,在这个祭奠祖先、纪念逝去亲人的传统日子来临之际,一个来自殡葬部门的数据让人感到不安。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每年死亡人口将逐渐增大,受“入土为安”传统观念影响,对墓葬的需求量也与日俱增。然而,南京经营性墓地每年的土葬需求量是60亩,按照这样的开发速度,一人一墓,5年后,可能无墓可售。

  据了解,为降低国土资源的消耗,目前国家层面的殡葬改革政策并不鼓励老百姓用墓葬形式安安葬骨灰,公墓只是殡葬改革的过渡形式,国家对公墓用地审批采取严格的限制,南京已有20多年没有新批墓地,现存的经营性公墓用地已不足400亩。

  为此,我市殡葬管理部门早在多年前就大力提倡绿色环保生态葬,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多方支持,推出树葬、壁葬、鲜花葬、江葬等多种生态葬式供市民选择。

  生态葬具体是指人的遗体火化后,通过树葬、壁葬、鲜花葬、水葬等不占地或少占地的方式处理骨灰,具有环保、节能和成本低等特点。

  “生态殡葬”,叫好声一片,然而具体的推广情况却并不乐观。

  1991年以来,我市殡葬管理部门先后组织了30次骨灰集体撒江活动。从2009年开始,还启动了公益性江葬,对选集体江葬的市民全免费。20多年来,仅有近1万具先人骨灰撒入长江。

  “从2005年开始,各大陵园都开辟了生态葬区,推出了花坛葬、壁葬等生态处理骨灰方法,但选择的人很少。仅功德园、普觉寺墓园,选择的市民相对多一些,不过也只有几千穴,像仙林公墓,投入200多万元建设的壁葬区,800多个墓穴,至今仍是无人问津。” 市殡葬管理处陵园中心主任张明跃介绍。

  记者了解到,作为全省最大的生态葬区——雨花功德园,在现有近两万具墓穴中,也只有5000个采用了生态葬式。

  从去年11月1日起,殡葬部门在全市8个经营性公墓分别推出“不留骨灰、不留碑、不留名”的树葬和花坛葬,费用全免,但这项惠民措施出台将近5个月,至今没有一个市民提出选择申请。

  近年来,虽说我市每年有上千人会选择生态葬,不过这个数字,与全市每年去世约3.5万人的总数一比,显得太少了。据了解,选择生态葬的,只占全体火化数的5%不到。

  矛盾心理:老百姓普遍认可,却对选择生态殡葬不太“感冒”

  “父亲已经过世,骨灰暂存在殡仪馆的纪念堂,等母亲百年之后再一起安排。到时还是想给他们找块好点的墓地。”

  “墓碑躺在地上总觉得低人一等,对最终归宿,我们还是希望能‘住’得舒服些”。

  “当初给父母买墓地时,咨询了周围很多亲朋好友,他们买的差不多都在四五万左右。自己并不宽裕,但不能不孝顺吧,还是选择了一个5万元的墓型。”

  “生态葬挺好的,但现在不会选择,等自己老了,接受的人多起来,再考虑吧。”

  连日来,记者在我市多家规模比较大的墓园采访,市民都听说过“生态殡葬”,也普遍认可“生态葬”,但却很少有人愿意选择生态葬处理身后事,还是选择高价的墓地。

  “普通的墓穴要卖到3-4万元,销量还非常好,而费用很少的生态葬,殡葬部门如何推销和宣传,市民依然兴趣不大。“张明跃说,百姓传统的“入土为安”的思想依然较为严重,哪怕是一些收入不高的困难人群,也会咬牙选择前者。

  张明跃告诉记者,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还对墓地的要求,无论是规模、档次、材料、环境都要求更高。比如功德园环境好、交通便利、管理规范,虽然墓价比较高,可还有很多人指名要葬在功德园,甚至认为葬在功德园是一种身份的象征。

  “尽管‘无土可葬’的现实早已摆在面前,但生态葬近年来的推广依然步履维艰。” 张明跃无奈地说,我市主城区的国营公墓基本都有绿色环保的生态葬,但主动选择树葬、花葬、江葬、壁葬等形式的生态葬比例一直较少。除了功德园市民选择的多一些,其余各陵园所占比例不足1%。

  “推行多样性葬式就是为了满足社会各阶层需求。有便宜的葬式,但老百姓‘不领情’,挑大小、挑风水。很多人抱怨‘葬不起’,但又不愿意‘便宜葬’,希望更多市民能够体察国情,选择绿色环保的生态葬;实在要选择墓葬,也能够量入而出,根据自己实际情况自主选择。”市殡葬管理处处长裴云峰说。

  “生态殡葬”的好处不言而喻,近些年更是受到越来越多有识之士的认可,然而承担“文明、环保、节地”重任的生态葬在我市推出已有20余年时间,因“厚葬”观念依旧盛行,市民“要面子”的现实,使生态葬大多处于“有名无实”的状态。

  如何推广新殡葬方式又尊重传统,成为管理者和老百姓共同面临的难题。(通讯员 黄隽 本报记者 马道军)

  编者按

  低价墓穴、百元骨灰盒、免费生态葬……近年来,我市出台了一系列惠民殡葬政策,以满足社会需求,缓解老百姓对殡葬暴利的积怨。

  然而,清明期间,记者在我市各大陵园采访中发现,市民在高呼“葬不起”的同时,政府推出的生态殡葬却是“叫好不叫座”,陷入“推广难”的尴尬。

  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这一尴尬现象?其背后又暴露出哪些问题?该如何进行推广?本报特推出聚焦生态殡葬系列报道,反映老百姓关注的这一热点话题。

【编辑:王永吉】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