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深圳突发地陷事故追踪:拆除施工不算工程开工

2013年04月01日 15:33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3月26日晚的深圳,一声巨响带走了一个年轻的生命,留下了一个直径约6米、深约4层楼的巨大地洞。

  事后官方认定,地陷原因是深圳文博大厦基坑围护结构在塌陷地段缺失2根支护桩,且未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置。与文博大厦紧邻的景洲大厦小区保安杨喜兵在设置警戒线时,塌陷发生,杨喜兵坠入坑中,最终抢救无效不幸身亡。

  记者调查发现,文博大厦工程虽然尚未办理施工报建手续,但却称不上“违规开建”。因为其开展的是拆除旧基础施工,而拆除施工不需要向任何部门报备。有专家称,国外对于“何为开工”等工程术语的概念界定很严格,但这些概念在我国还处于行政自由裁量的范围。

  安全担忧在各部门均知情的情况下仍发生了

  记者采访了解到,文博大厦的前身是一个已建有地下设施的烂尾楼,在变更规划——提高容积率和高度后,新接手该项目的开发商准备拆除重建。根据新规划,文博大厦将是一个高198米、共有48层的超高层建筑。

  早在这一规划出台时,景洲大厦业主就开始担心安全问题,认为在两楼仅距10余米的情况下,在该小区旁建超高层建筑会给小区居民带来安全隐患。为此,景洲大厦业主曾向深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深圳市发改委、深圳市人居环境委员会、街道办等多个部门反映情况。然而,在各部门均知情的情况下,安全事故还是发生了。

  作为事故的关键,为何塌陷地段缺失支护桩?

  开发商深圳市新世界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严君表示,在拆除旧基础过程中,安全措施都经具有资质的设计院设计并通过了监理单位的审核,“工地原有建筑装有支护桩,为了形成双保险,按施工图要求,须在原支护桩的外围再打一圈钢花管旋喷桩。”“由于钢花管旋喷桩位于两个地块的红线上,我们多次跟景洲大厦业委会协商,希望他们能够暂时让出工作区域,并承诺三个月内恢复路面,同时给予一定经济补偿,但均被对方拒绝。”

  在这种情况下,经监理单位同意,设计单位调整设计方案,与景洲大厦相连的一侧在原支护桩的内围打了钢花管旋喷桩,而其余三侧则在原支护桩外围打的钢花管旋喷桩。

  然而,这一说法却被景洲大厦业主所否认。景洲大厦业主委员会执行秘书邹家健告诉记者,开发商从未与他们商量过要在小区里打桩的事情。记者随机采访多位景洲大厦业主,他们均表示从未听说开发商提出过这一建议。

  事发后,开发商组织专家对事故原因进行了分析。严君说,导致事故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文博大厦工程原有建筑支护桩短缺,“上面缺一点,下面缺一点”,支护作用不够;二是用于加固的钢花管旋喷桩因未打在原有建筑支护桩外围,支撑作用被削弱;三是景洲大厦回填土松散、不合格,并且地下水管道陈旧。在暴雨天气下,水管破裂加上失去必要支撑,最终导致惨剧发生。

  多数拆除工程乃企业环节的自循环

  事故原因还有待相关部门最终认定,但无论如何,文博大厦拆除旧基础施工存在问题。其中到底哪些地方不妥?

  一问:工程为何未办理施工许可证?

  严君表示,由于该地块的用地性质由“行政办公”变更为“商业性办公”,需要补交地价。目前,政府还在核算地价,因此补交地价程序尚未完成,无法获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因而无法办理施工许可证。

  二问:拆除工程是否违规施工?

  严君告诉记者,按照目前的规定,拆除旧基础项目不需要办理许可手续。设计单位设计拆除施工方案,报监理单位审批同意后,由施工单位实施。而在实际拆除过程中,也没有任何政府部门过问过。

  多位建筑业内人士称,除非是大型建筑的拆除,多数拆除工程的安全管理属于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企业环节的自循环。

  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该局仅对新建项目进行监管,拆除旧基础工程不在该局的监管范围内。深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相关负责人也表示,拆除旧基础工程是企业自身行为,不需要经过该局审批。

  三问:拆除工程为何在监管之外?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与城市设计研究所副所长周剑云表示,在城市建筑密度不断提高,建筑环境愈发复杂的情况下,清拆旧建筑不可避免牵涉到安全问题。从地质勘察到清拆设计再到具体施工的各个环节,都有可能出问题导致事故。

  周剑云表示,国外对于“何为开工”等工程术语的概念界定很严格,但这些概念在我国还处于行政自由裁量的范围,各地的执行有所不同。

  他认为,清拆旧建筑不应成为政府监管“盲区”,如果清拆是为新建项目做准备,就应当纳入到新建项目施工过程中,同样应在取得施工许可证后方能进行。

  “此次事故,以‘血的代价’揭开了清拆工程存在的安全漏洞。随着我国建筑密度日益增大,清拆工程的安全风险不断提高,为避免惨剧再度发生,应当尽快将清拆工程纳入行政监管。”周剑云说。(赵瑞希、冯璐)

【编辑:姚培硕】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