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武汉八宝山”探访:入园不再限制官职级别

2013年04月05日 04:06 来源:武汉晚报 参与互动(0)

来自湖北第二师范学院的志愿者在九峰山革命烈士陵园清理杂草,擦洗墓碑。

  来自湖北第二师范学院的志愿者在九峰山革命烈士陵园清理杂草,擦洗墓碑。

九峰山革命烈士陵园里的骨灰寄存间。

  九峰山革命烈士陵园里的骨灰寄存间。

  【编者按】 天价墓、豪华墓,高价祭品……每到清明都成为老百姓闹心的字眼,人们都在感叹伤不起,更死不起。可连日来,本报记者走访了代表着江城最高社会地位身后事的“武汉八宝山”,却发现这里的至荣与至俭仿佛是一对孪生兄弟,并没看到至荣而至贵——

  九峰山革命烈士陵园被称为武汉的“八宝山”,什么样的高级干部才能在那里入葬?他们的葬礼或是祭祀是不是都是高规格?连日来,记者走访这座“八宝山”时发现,尽管入葬门槛仍然很“高”,但在这里看不到尊卑贵贱,且在20年前就已开始了环保葬。

  第一部分 门槛

  入园门槛不再限制官职级别

  走入九峰山革命烈士陵园,记者看到,陵园有几种不同类型的墓区,每一种墓的占地面积大小、所用石材多少均不一样。但在同一片墓区,革命烈士、老红军、政府要员、学者错落交织、毗邻而居,看不出有身份上的特定分区。

  陵园主任周丽介绍,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陵园只是存放骨灰的地方,而真正实施安葬开始于上世纪90年代。墓的规格、位置与生前的职务等因素没有关联,都是家属按照个人喜好并参照价格来挑选的。

  据了解,解放初期,为了集中安葬荆楚革命烈士,供后人凭吊,时任湖北省省长张体学提出修建烈士公墓的建议。有关部门初步选址后,张体学抽出时间,亲自带领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顶着烈日,骑自行车来回数百里实地查看,最终选定在九峰山狮子峰。

  按照1956年的有关规定,该公墓仅安葬、存放革命烈士和高级干部骨灰。1965年,有关部门又补充规定,政府机关副处级以上干部、副教授以上知识分子和社会知名人士的骨灰,均可在此安葬和存放。

  现在,在这个陵园安葬或寄存遗骨的革命烈士、革命前辈、党政军领导及社会知名人士,已达2000余人。因此这里也被誉为“武汉八宝山”。

  开国少将“不与活人争地”

  第二部分 葬礼

  环保葬让人回归自然

  昨天,一对头发花白的中年夫妻手持菊花,走进一间房间,将菊花插在柜子缝里,他们说,这里寄存着父亲和母亲的骨灰。

  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除了入土的葬式,陵园里还有一大批烈士、高官、学者选择了骨灰寄存的方式。“一年只要100元钱,比存自行车还便宜”,工作人员说,“他们不是葬不起,而是不愿意占用土地,更不愿意厚葬。”

  记者走进这个大房间,鲜花的芬芳扑面而来,房间里立着一排排的柜子,每一个柜子近十层,分割成一个个小格子,上了锁。透过小格子的玻璃,许多小格子里面不仅有骨灰盒,也摆放了塑料花和水果、相框、香烟、工艺品以及逝者生前喜爱的小东西。

  “经常有家属过来,将骨灰请出去,孩子们围坐在四周,说说话、放点水果,敬点酒”。这里不乏名人,开国少将方铭、武汉大学教授李赋京夫妇的骨灰都寄存在此。

  方铭少将的夫人沈佩已85岁,她告诉记者,丈夫的骨灰在这里寄存了32年。之所以选择寄存,是考虑到自己在世时,可以去祭奠,而死后将要和老伴一起魂归大海。早在十几年前,她就嘱咐儿子和儿媳,将来自己过世后,将她和老伴的骨灰送回老家宁波海葬,“没想过要留骨灰,人死了不和活人争地”。

  一群湖北第二师范学院的志愿者敬献鲜花后,分散在草坪间,认真地擦拭墓碑、捡拾纸屑。这里安葬着陵园第一批进行草坪葬的烈士。

  陶木根烈士就安卧在这片碧草丛中,他1929年出生在武汉新洲,是首批参加抗美援朝的志愿军,多次立功,两次身受重伤。1958年,陶木根随志愿军回国,当年8月,牡丹江爆发洪水,陶木根在抗洪时牺牲,年仅29岁。陶木根的骨灰在陵园寄存几十年后,随其他烈士一起入土为安。家属为他选择了俭朴大方的草坪葬。

  而不远处的一片松柏树前,大石头上刻着“姜蕴”两个字。周丽告诉记者,这是陵园里唯一一位不留骨灰的人,他选择了树葬——让骨灰融入大地、滋养草木。

  同由于没有墓志铭,不保留骨灰盒、不立碑,工作人员就在树林前的石头上刻上了逝者的名字。记者登录网上纪念馆,看到姜蕴生于1920年,是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外科住院军医,技术五级,2003年去世,享年83岁。

  第三部分 祭扫

  从不烧纸放鞭,只有鲜花

  “父亲年轻时出国留学,受西方教育,思想很领先,因此我们每次去扫墓,都不烧纸、不放鞭,只献鲜花”,喻育之的女儿喻安澜对记者说。

  喻育之是最后一位去世的辛亥老人,生于1889年,卒于1993年。104年的人生经历了晚清、民国、新中国三个时代:武昌首义时,22岁的喻育之参加了抢占楚望台、攻打总督府的战斗,攻打刘家庙时,还参加了敢死队;武汉解放前夜,有几天政权真空,他主持汉口的维护,直到解放军入城;如今,喻老已驾鹤仙去,他亲笔题写的“楚天极目”四个大字,高悬于黄鹤楼之上。

  喻安澜告诉记者,十几年前父亲在家病重,去世前,亲朋好友陪伴在他周围,孩子们将鲜花摆在他身边,还播放了喻育之喜爱的音乐——贝多芬的《欢乐颂》,喻安澜的哥哥还给父亲唱起他最喜爱的抗日歌曲《嘉陵江上》。

  喻育之老人经常对子女说:“我这一辈子是‘一身正气,两袖清风’”,连他曾居住的房子也是租的,后来还是参事室帮他解决了一间房子。喻老生前朴素低调,死后得到社会各界尊重,喻安澜告诉记者,2011年辛亥百年,一批又一批大学生纷纷来到位于郊区的九峰山,父亲的墓前时常花香四溢。

  昨天上午9点多,开国将军潘振武的三女儿潘平平带着自己亲手编的花篮,来到陵园。花篮是用黄菊花、康乃馨、百合扎成,呈一个“心”形。

  “爸,妈妈还有我们姐妹九个一切都好,您不用牵挂”,潘平平在父亲墓前轻声说,“爸,编花篮也是您教我的,您给我的作品评个分吧?”潘平平告诉记者,父亲酷爱书、画、摄影,在他的熏陶和言传身教下,也精于书法、绘画、摄影、篆刻和汉绣。每年,女儿都要变着花样做各种工艺品,送到父亲的墓前,请父亲“打分”。

  在另一个墓碑上,镶嵌了一个年轻女孩洋溢着青春气息的头像,她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19岁。墓前新摆上了一盆黄色菊花,“看来是她妈妈又来看过她了”,周丽说,“每到她的生日、忌日和清明,她妈妈总会来看她,每次都会为她读一封信”。

  女孩名叫高雁,墓志铭上写着她从小到大斩获的诸多殊荣:有全市三好学生、演讲比赛金奖、读大学时担任上海市高校学联副主席等。1998年,她考入上海戏剧学院,攻读电视艺术专业。

  周丽说,读大二时,她和同学遇上交通事故,为救同学,她奋力将同学推出,而自己却献出生命。虽然她的父母没有为她申请“烈士”的名号,但她仍被批准入园。

  记者拱岩颜 喻敏 姚笑

  通讯员周钢 王迪

  图片 记者蔡晓智

【编辑:张哉麟】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