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农民教授”朱有勇: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2013年05月23日 19:17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网昆明5月23日电 (记者 顾一航)“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是朱有勇的口头禅。23日,这位被中国农民称为“农民教授”的学者荣获2012年云南自然科学奖特等奖。

  植物病虫害防治领域的重大难题之一是作物品种单一化大面积种植易造成病虫害大发生,致使农药用量大幅度增加,对生态环境和粮食生产构成潜在危机。如何在减少农药使用的情况下保证粮食产量成为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难题。

  1986年,朱有勇还是云南农业大学的一名研究生,“利用作物多样性控制病虫害”成为他攻克这一世界难题的思路。“生物间存在相生相克的关系。可以从栽培角度利用作物种类、株高株型、栽培方式、种植时间等因素发挥作物多样性效应,防控病虫害。”

  前10年的基础研究,朱有勇解决了“生物多样性是否真正能有效控制病虫害”的基础问题;而后8年,朱有勇开始研究“作物多样性控制病虫害”的机制和原理;在后期研究中,“能不能在生产上推广应用”成为研究的主攻方向。

  这也是朱有勇的科研追求。“一名称职的农业科学家,应该要把技术成果用到田间、把论文写到大地上。”

  为了让农民真正接受科学家的研究成果,朱有勇在田间地头开展了样板地示范、现场会讲解等活动。“农民都要眼见为实,你告诉他怎么种,还得让他看到种出来效果怎么样。”

  如今,该项目试验田已累计推广超过6000万亩,建立了作物多样性时空优化配置的技术参数和技术标准,构建了作物合理搭配、条带轮作、根系互补、行比行宽和错峰种植等技术体系,形成一系列作物多样性控制病虫害的技术规范。大面积推广应用降低病虫害17.4—62.5%,减少农药用量53.9—71.8%,增加产量16.7—56.9%。

  而这些概念化的数字,在朱有勇看来都比不过“一块试验田亩产马铃薯5.5吨”。“要知道,原来最多就1吨的产量。农民看见这样的效果,我们的技术成果自然而然就推广开了。”接地气、讲实在,或许正是朱有勇被农民亲切称为“农民教授”的原因。

  如今,作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在承担工程院项目的同时,继续开展生物多样性在农业方面应用的研究工作。“当走在田间地头,看到漫山遍野的农民都在用自己的技术种田,那是我人生中幸福指数最高的时候。”(完)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