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高考经济”:被催热的“虚火”

2013年06月07日 11:27 来源:福州晚报 参与互动(0)

  随着一年一度高考的来临,考生和家长纷纷进入紧张“应战”,从历年来看,每逢这个时段,各大商家也纷纷为“高考经济”摩拳擦掌。从“高考房”、高考文具到“谢师宴”,越来越多的商家瞄准“考机”,想尽办法大打“高考牌”,各种与高考相关的“高考经济”也日渐升温。

  学校里,接踵而至的还有铺天盖地的高考辅导材料。“天价”高考辅导书、辅导班需要的庞大费用,也让考生和家长们无所适从。许多高考生因为复习冲刺而出现疲劳、记忆力下降等生理状况,让家长们甚是紧张。而这时,各种冲着高考生而去的保健品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出现,这些打着“增强记忆力”、“补充大脑营养”旗号的保健品让家长们如同看到了救星,争相购买。在不少商家眼里,高考蕴藏着无限商机,而一些坚守“宁可苦自己,也别苦孩子”观念的家长,则成为“高考经济”骤然升温的“助推器”。

  是谁引爆了“高考经济”?有人算了笔账,全国若有1000万考生,即使每个考生或家长消费100元,也能产生10亿元的市场。市场是客观存在的,精明的商家自然不择手段,推出各种产品,做好营销推广,通过各种渠道赚取家长的袋中钱。30年高考,高考成本上涨了几十倍甚至上百倍,从零投入演变到上万元开销。“高考经济”火热的原因根源在于教育市场的“蛋糕”巨大。一种经济现象的健康发展,应该建立在理性消费的基础上。近年来“高考经济”的兴起,固然有市场的考量,但也存在许多不切实际的造势,极易导致畸形发展。

【编辑:吴涛】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