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得知22岁女儿厦门纵火案罹难 母亲哀伤3天难以进食

2013年06月12日 10:22 来源:厦门日报 参与互动(0)

  昨日13时50分,送走最后一位遇难者的家属,集美区负责的5名遇难者补偿等善后工作已全部完成。

  集美区此次承担了5名遇难者善后工作,他们中有人在集美工作,有人在集美读书,也有人的亲属在集美租住。从事发当夜起,集美区委、区政府就紧急启动善后工作,及时研究工作方案,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组织领导。据了解,集美区按照市里指示,采取“一人一组”的工作方式,每个工作组由一名区领导负责,一名处级干部以及若干名工作人员组成,他们主动和家属对接,耐心听取意见,真诚进行沟通,贴心做好服务,认真开展工作,取得5户遇难者家属的信任。

  “5个家庭,不算昨日上午来参加遗体送别的,来了近百名家属,我们全都统一安排吃住。”工作人员和遇难者家属同吃同住,随时帮家属解决困难。工作组在细心安抚的同时,还请了专业医疗、心理咨询人员进驻陪护和开展心理疏导。遗体辨认环节,工作人员认真细致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告别仪式的灵堂布置,也尊重家属意见。每个家庭都很关注补偿问题,工作组采取与5家同时签订协议的方式,保证公平公正,让家属放心。

  集美区委书记倪超表示,正是领导带头、责任到人以及每个工作人员的用心和努力,换得了每个遇难者家庭的信任和理解,确保善后工作的顺利开展。(记者 郭睿)

  竭尽全力减轻他们的伤痛—— 一位遇难者善后工作人员的讲述

  陈振能第一次见到杨雨晴母亲,是在安置遇难者家属的宾馆里。站在满路哭声的走廊,陈振能意识到,眼下工作会比自己想象中更难。作为集美区遇难者“一对一”善后小组的成员,同样是一个孩子父亲的他,能够理解雨晴父母的心情。陈振能说,压力大、难度大,但真的非常非常想竭尽全力去帮他们,减轻他们的伤痛。

  22岁的杨雨晴,是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的学生。事发当晚,听说女儿可能在出事的BRT公交车上,杨雨晴的母亲和亲戚,驱车10个多小时,从家乡湖北黄冈赶到厦门。悲痛让这个母亲哭成了泪人,下车时得有3个亲人搀扶着。“她母亲情绪非常激动。我和遇难者家属的第一次交谈,是同她父亲一起。”陈振能说,也就是从8日上午那一刻起,他不知道时间怎么走,“需要做的事情太多了,没空停”。

  杨雨晴的亲人陆陆续续从老家赶来,吃住都由陈振能和他的队友们负责。听到有人说湖北人喜辣,太清淡的吃不下,就有工作组成员立即跑到饭店打包十多个辣菜回来。雨晴的母亲吃不下饭,他们找来心理医生和雨晴学校的老师同学,轮番安抚她的情绪……终于在10日凌晨听她说“饿了”。

  “特别激动,赶着出去就给她买了碗米汤。”陈振能说。他们陪家属聊天,跟他们问对补偿方案的意见,将心比心换取他们信任。“杨雨晴是湖北人,刚谈补偿的时候,她老家的人担心出现地域不公。”工作组即刻把这一情况向区领导报告。

  为了消除家属疑虑,签订补偿协议时,集美区商谈小组特地把几个家庭的代表聚在一起,全部按照统一标准公开公正地执行,此举得到了遇难者家属的认可。

  在陈振能看来,善后工作最难的,还是DNA鉴定结果出来的时刻。他们要把雨晴遇难真相告知她的父母,还得带着他们辨认遗体。“说真话,这份工作对内心承受力是非常大的考验。”生怕雨晴母亲受不了,辨认遗体时工作组只带了孩子父亲,晚上才把结果告诉雨晴母亲。担心她情绪失控,工作组特地做好应急准备,让急救医生陪在左右,心理医生也随后展开工作。尽管一再劝慰这对父母要节哀,在向女孩遗体告别的时刻,大家还是忍不住流下了泪水。“真希望这一切只是一场噩梦,醒来后能看见娇憨的女孩陪伴着她的父母……”

  昨日中午,杨雨晴父母带着孩子的骨灰离开厦门。走的时候,天正下着大雨,雨晴父亲特地走到门口,和负责善后工作的人们互道珍重,口中喃喃着:“谢谢!”

  从8日上午一直到昨日中午送杨雨晴的父母登上返程的车,陈振能只回过一次家,还是为了换件衣服。(本报记者 郭睿)

【编辑:贾龙】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