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公车改革举步维艰 症结:一味低层次试点

2013年06月14日 16:22 来源:羊城晚报 参与互动(0)

今日论衡

  原题:车改是改革进退成败“试金石”

  报载,从黑龙江大庆首个“吃螃蟹”搞车改,十几年来,全国先后有14个省份的部分县市进行了公车改革试点,但多数试点或夭折,或停滞不前,一些试点甚至出现“公车回潮”。

  综合各方分析,有的是因官员车补数额太高,与群众收入形成反差,引起较大争议;有的是因官员群体明里暗里反对,觉得车改削减了“随便用车”的福利;也有人认为是缺少高层统筹和顶层设计,中层和基层单位缺乏车改主动性与积极性。这些意见揭示了部分原因,也大体符合实际情况,但都忽略了一个基本事实——公车改革时至今日仍举步维艰,实际上凸显了一种积重难返、尾大不掉的现实困境。

  所谓积重难返、尾大不掉,是指一些原本不合规、不合法的做法,从最初的小打小闹逐渐发展成普遍现象,等到各方都意识到问题严重性和改革必要性时,众多部门和人员已从不合规、不合法的做法中获取了大量利益,要改革,势必就要触动、削减甚至取消这些既得利益,既得利益人群就会对改革持消极态度,甚至成为改革的反对者。公车改革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例子。无论是许多地方和部门违规为官员配备专车,还是大量公车“三分之一公用,三分之一官员私用,三分之一司机私用”,都直接违反了现行公车管理制度的规定。然而,由于这些违规违法行为不在少数,形成了“积非成是”、“法不责众”的事实存在,不但违规违法行为本身消耗着大量公共财政成本,而且对这些行为监管、予以追究,本身也需支付高昂的成本;更不用说,如果要对现行公车制度全方位改革,建立一套全新的公车管理和运行机制,需要克服多大的阻力和困难,需要支付何等高昂的公共财政成本。这一来,公车改革只能停留于选择少数地方和基层试点,而难以大刀阔斧全面推开,而且这些有限的改革试点,大都难逃夭折、停滞甚至回潮的命运,随着时间推移,附着于上的利益群体越来越庞大,改革的阻力和困难也越来越大,形势也越来越严重了。

  但反过来看,公车改革面临的这些尴尬,正说明公车改革再也不能像现在这样,一味低层次试点、低水平重复下去了,而必须以更大的勇气和决心,拿出统揽全局而且切实可行的整体方案,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行公车改革,否则,改革将陷入更加深重不堪的困境。

  经过多年的试点、论证,推进公车改革的总体思路已经基本明确。一方面,要加强人大对财政预算的审查和监督,通过具有法律效力的财政预算约束,大幅度减少公车数量,大幅度降低公车购置、运行、监管的成本,大幅度削减公职人员的“公车福利”,使公车真正回归“公务”本位,最终达到约束公车开支、节约财政资金的目的,推动权力机关的勤政廉政和高效运行;另一方面,要依法保障公众对公车改革的知情权和监督权,让公众广泛深入参与公车综合治理,以公众权利对权力机关形成足够的压力和制约力,才能使公车改革真正“动”起来,使公车改革停滞、回潮成为不能容忍之事。

  公车改革以其高度的典型性、系统性,十几年来的困境与教训,足以让其他许多领域的改革引为借鉴。从这个意义说,车改已成为当下改革进退成败的一块“试金石”。我们要在改革试点的基础上强化顶层设计,形成自上而下推进改革的纵向路径,也要从保障公众参与入手,以“权利监督权力”形成推进改革的横向路径,两方面力量“上下合围”相辅相成,公车改革方可望走出尾大不掉的尴尬,并为其他领域改革探索积极的经验。-潘洪其

【编辑:贾龙】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