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建设生态城市需政府、企业和居民共同努力

2013年06月21日 11:06 来源:中国广播网 参与互动(0)

  据经济之声《央广财经评论》报道,城镇化是眼下最热门的话题之一。在城镇化基础上,如何建设生态城市,也逐渐受到人们关注。中国社科院昨天(20日)发布“生态城市绿皮书”——《中国生态城市建设发展报告(2013)》指出,当前中国城镇化率已经超过50%,进入快速发展新阶段。但是,生态环境恶化,“城市病”日益加深,中国生态城市建设存在五方面问题。

  这五个问题是:第一,健康指数靠前的城市从整体看已经走在前列,但空气质量、水质等重点单项指标仍然不达标;第二,以个人和局部利益损害生态环境问题还没有根本扭转;第三,生产生活园区建设还需要进一步规范;第四,城市内外自然带、农业带和人文带建设没能和谐发展;第五,环境影响评价不透明。

  生态城市建设的核心是处理好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人地协调,关键是转变人们的价值观念,着眼点是转变生产方式,改变生活方式。但是,绿皮书提出的问题,确实反映出我们在生态城市建设方面还有不少短板。尽管和过去相比,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相比于我们在经济建设方面付出的努力,我们在生态建设上做的还远远不够。尽管我国绝大多数地级以上城市都把“生态城市”作为建设目标,但还需要拿出实实在在的举措。

  经济之声特约评论员、中国生态经济学会秘书长于法稳对此做出评论。

  中国社科院昨天发布的生态城市建设绿皮书引起大家关注。我们生活的城市生态环境如何,成为越来越多人关心的话题。绿皮书对当前大多数城市的“城市病”做出诊断,列出五大疾病。于法稳非常认同这个诊断结果。

  于法稳:对城市病的总结我很赞同,对真正导致城市病的原因我个人理解有两点,第一,我们城市化过程中导致了资源的过度集中,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海峡治理资源,资本、资源过度的向城市集中。第二,很多基层政府可能对城市化的概念有曲解。他们认为城市、城市人口容量无限扩大就是一种城镇化,城市人口膨胀导致的房价提高、交通教育医疗等一系列问题,这些导致城市病越来越严重。

  到去年年底,我国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2.6%,已经达到了世界城镇化的平均水平。但是有专家说,如果按照生态城市的标准来要求,我国的城镇化水平和发达国家差距还是很大的。

  于法稳:其实真正的城镇化是人的完全城市化,包括就业能够解决,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等各方面软环境都跟上,这是真正实现城镇化。但是现在很多人就业解决不了,医疗、卫生、教育各方面都跟不上,从根本上这不是一种城市化的概念。为什么我们和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因为我们在城镇化过程当中,特别在生态城市建设过程当中要讲究两点:一个要讲究城市地理和自然协调的关系。第二,城市居民在享受优美环境的同时,我们要讲究自己的责任。

  绿皮书认为,我国生态城市的发展在政策法律建设方面存在的缺陷不容忽视。比如,国外立法把可持续发展、尊重生态规律、预防污染、污染者负担、污染物综合控制,尤其是公众参与、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综合决策等原则纳入立法中,但我国并没有完全纳入。这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我们将来在立法上,有哪些需要完善的地方?

  于法稳:我们在生态城市建设中,建筑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也有一些政策法规。但是我们在政策法规的执行力度上比较差,如果真正按照制定的这些标准去严格执行,对生态建设会起到很大的作用,但是这方面我们存在着严重的执法不严问题。

  执法不严是关键所在。除了法律的保障以外,更重要的是让每个人都能够自觉的树立,建设生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谋求人地协调发展,着眼于长远。

  于法稳:生态城市建设,政府、企业和居民三者都应该共同努力。从政府的层面来讲,应利用各类媒体进行宣传,比如一些低碳、生态绿色发展的理念,让它家喻户晓。不能让城市居民游离于生态城市的建设外,应该参与到生态城市的建设中,这是政府的责任。对于企业来说,应该在整个的发展过程中把低碳、生态、绿色融到整个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对居民来说,在生活中改变自己的行为,在生态城市建设中,从我做起,也为城市的建设做出一点点贡献。这样生态城市的建设就能进入规范化的轨道。

【编辑:燕磊】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