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记者对话山区留守老人:“我们现在过得很幸福”

2013年06月26日 13:38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从陕西省岚皋县县城出发,汽车在60多公里的“十八弯”山路上行驶2个多小时后,乘渡轮到大道河北岸,再开过七八公里的盘山路,终于到了位于陕南秦巴山区深处、海拔五六百米的大道镇茶农村。这里是67岁的许道银和62岁的刘辉美的家。

  在山腰间见到记者到来,许道银朝他山顶的家扯起高亢的嗓子:“老伴,下来!”不一会儿,刘辉美便从山间小道走了下来。在这个“九山半水半分田”“交通基本靠走、通讯基本靠吼”的山区农村,两位老人生活了大半辈子,也当了多年留守老人。

  他们37岁的大儿子许辉军早在七八年前就外出打工,26岁的小儿子许辉江也在四五年前跟随哥哥出去了。现在兄弟俩都在新疆乌鲁木齐当架线工人,并且落地生根,成家生子。

  留守下来的两位老人很少走出大山,只在2011年7月份坐火车去乌鲁木齐看望孩子,住了一个多月。那次他们带了一二十斤腊肉、四五十斤菜油,还有茶叶、笋干、香椿等。

  有机会走出大山的两位老人却说什么也不愿意离开大山,小小山村已是他们生活的全部,是他们的归属。“宁当留守老人,不当流浪老人。”许道银说。夫妻俩习惯了走山路,在山地干农活,靠山吃山。“十天不走山路,身上怪毛病就多。”许道银说,“不干活不自在。”

  两位老人身体硬朗。他们每年养两头猪,吃一头卖一头。再养点蚕,在自家3亩地里种点稻谷、红薯、蔬菜、茶叶,年收入1万多元,一年能攒下3000多元。两个儿子每年还给他们寄5000元。

  两位老人对生活要求简单。衣服一年买一次。刘辉美身上穿着的一件白底红花衬衫,还是在乌鲁木齐时孩子花25元钱买的。孩子还花30元钱给父亲买了一双皮鞋,许道银却不舍得穿,仍穿着老伴织的草鞋。“穿这鞋干活好。”他说。

  不愿意离乡,却不代表老两口不牵挂孩子们。每年春节兄弟俩带上儿媳妇和孙子回家一趟,每个月打一次电话,都是老两口倾诉牵挂的时刻。

  他们叮嘱孩子们“在外头好好干”。“希望他们有前程,在工作上精益求精,要往高处走。”许道银说。而“注意安全”是他们嘱咐孩子们最多的话。四年前孩子们有个工友没戴安全帽和手套,不慎触电丧生。当时两位老人后怕极了,反复叮嘱孩子们:“哪怕少挣钱,一定要注意安全。”

  “把身体保养好”则是孩子们说得最多的话。“国家政策好,你们要多活几年,好好享受生活。”孩子们常说。

  “国家政策是好。前年我们花4万多元盖了100多平方米的砖房,政府补贴了3万元。”许道银说。

  “我们现在过得很幸福。”许道银说。这位当过37年村支书的老党员还发挥余热继续为村民办事。今年4月,村里修筑连户水泥路时,老两口一起在工地上无偿干了近一个月,还捐出积攒多年的7万元存款用来修路。

  两位老人计划今年12月再去乌鲁木齐,看望刚出生的小孙子。眼下,他们正忙着制作笋干、香椿、腊肉。“家乡菜有山里的味道,不管在哪里,孩子们还是爱吃。”刘辉美说。(记者 陈昌奇 薛艳雯)

【编辑:马婷婷】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