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浙江慈恩寺“短期出家”千余人报名 已办过多次

2013年07月08日 10:42 来源:北京青年报 参与互动(0)

  7月3日,一则“天台山慈恩寺推出短期出家”的微博在网上疯转,让原本深居深山的这所古刹意外蹿红,一向少人问津的慈恩寺官方网站点击量一路飙升。截至前晚报名者已达1000多人,这一人数,已超出了慈恩寺目前的接待能力。

  据《都市快报》报道,7月3日,一则“天台山慈恩寺推出短期出家”的微博在网上疯转,让原本深居深山的这所古刹意外蹿红,一向少人问津的慈恩寺官方网站点击量一路飙升。

  5日晚,慈恩寺官网突然贴出一则公告,“慈恩寺本次短期出家活动名额已满,暂停报名,敬请谅解。”

  然而,报名者却并未就这一则公告而却步,以至于慈恩寺住持智渡法师连连感慨,“公告前一天就发出了,但是今天(6日)我们的联系电话、几部手机仍然是铃声不断,令我们应接不暇。这次出现如此大的影响,确实出乎我们预料。”智渡法师说。

  事实上,截至前晚报名者已达1000多人,这一人数已超出了慈恩寺目前的接待能力。

  “短期出家”已办过多次

  记者访问了正在杭州的慈恩寺住持智渡法师,他说,不知道谁把这一公告发上了微博。天台山慈恩寺推出短期出家的活动公告,最早是在5月份,发在他们的官方博客上。而推出短期出家活动,这次也不是第一次了,“最早是从2006年开始的”。

  那时候,接受的对象主要是一些工作压力大,很想到寺院里来住住的人,“都是不定期的。”智渡法师说,短期出家活动长期举办,滚动开班,最新一期开班时间是7月15日。在智渡法师看来,佛教中的不少经典,贴近生活,它有助于社会和谐安宁,个人修身养性。“参加这次短期出家活动的人,届时都会念这些经典。这么做,旨在让他们静下心来,不再那么浮躁,多明白些做人的道理。”

  1000多位报名者三四十岁的最多

  前天,智渡法师的弟子念青说,智渡法师一早去天台山了,为了开班的事情。

  根据慈恩寺“短期出家”活动规定,慈恩寺这次暂定推出3个月、6个月、一年和两年四个不同时长的短期班。

  从目前的报名情况来看,1000多位报名者中,选择3个月到两年的都有,以3个月的为多;年龄层次,因报名者众多,到昨天发稿时,寺院还没完全统计出,但根据慈恩寺从2006年开始不定期接受信众短期出家的历史经验来看,报名者大多以30多岁和40多岁为主,男女比例差不多。此外,报名者中还包括了香港澳门学佛人士。

  目前慈恩寺的容纳和接待能力在三四百人,念青说,寺院会按照报名时间顺序,先报名先享有学习机会。

  剩下的报名者怎么办,念青说,智渡法师还在想办法解决,尽力尽量不让报名者失望。

  十个人中也就一两个能坚持下来

  对慈恩寺来说,还有一个更现实的问题——学员们能坚持下去,学习圆满吗?

  根据以往的经验——慈恩寺从2006年开始接收学员,前去学习的人中,很多人一开始信心满满,以为在寺院读读经书、修身养性不失为一件好事。但寺院生活的艰苦远远超过了一些人的想象和承受能力。念青说,有很多人都坚持不下去,一开始是抱着来享受生活的,多半“修”到一半或者刚开始不久,就告辞离开了。

  “真正留到最后的,真的不多,现代人多半图个一时新鲜,浮躁多过对自身修行的渴望,不能真正静下心来,十个人中也就一两个能坚持下来。”

  念青说,以往学佛人士中,也有最后坚持留下出家的,女的比男的多。

  对于形形色色的报名者,智渡法师倒是很释然,他认为报名者中有几个群体,“许多是想长期出家的,但又怕吃不消,于是报个‘短期’试试看,能适应再作长期考虑;更多的是好奇和体验,倒不在意出家仪式,主要想参与每天安排的禅修内容。”还有一些,智渡法师觉得是想借此机会到慈恩寺旅游一番。

  根据安排,报名者报到后,先要在寺院担任义工接受一段时间的考察,念青说,到时师父会进行考察和考核,考察时间长短是根据学习者各种表现,如做事、学习、生活等。

  有灵性的学员大约一个星期后就可以进入正式学佛礼佛阶段,而有的则需要一个月甚至更长。(杨丽)

【编辑:肖媛媛】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