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山东菏泽市多部门联手施重拳 整治渣土车

2013年07月10日 17:40 来源:齐鲁晚报 参与互动(0)

  城市发展进程中,建筑垃圾运输及渣土车治理是个普遍难题,菏泽市也不例外。菏泽城管、交警自2011年以来多次集中整治,但受多种客观因素制约,很快出现反弹。为解决这一顽疾性难题,菏泽市委、市政府将城区渣土车治理纳入专项整治活动,不仅从公安、城管部门抽调人员组成专项整治队伍,而且将市纠风办纳入此次整治的责任单位,向“打关系牌”的行为说不。即日起,历时1个月,菏泽市区建筑渣土运输将迎来“史上最严”整治行动。

  渣土车为何屡治屡反弹

  为治理好渣土车,城管执法部门出台很多办法。近两年,城管、交警联手出台了史上最严厉的八条“硬杠杠”,但渣土偷倒、乱倒现象仍然存在。

  “此前虽然加大渣土车整治力度,渣土车超载冒尖、抛撒、乱倒现象有明显好转,但渣土车无牌行驶、抛洒滴漏现象仍很突出。有的开发商专门瞅准监管人员交接班空当让无证渣土车上路。无论做了多少工作,渣土车还是一个治理难点。”菏泽市城市管理局局长姜守民告诉记者。

  记者了解到,这其中既有执法部门在源头上对建筑工地实现全时段监管因素,也有路面监管原因,不少司机都是聘来的,罚单多是由车老板承担。还有不可忽视的因素是,当前菏泽市正处在大开发、大建设时期,城区建筑渣土的清理,离不开这些大货车,雇佣这些车辆的施工单位常常打“关系牌”、“人情牌”。

  为加强城市管理,维护道路交通和城市市容环境秩序,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改善城市形象,促进城市开发建设顺利开展,菏泽市委市政府在密集调研基础上,决定将城区渣土运输和渣土车治理纳入市政府牵头的集中整治活动,并出台《菏泽市政府关于规范市区建筑渣土运输管理的通告》。

  整治行动即日起展开

  按照菏泽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9日上午,菏泽市城管局、市公安公安交警支队、市纠风办专门召开专项治理工作会议,对为期一个月的集中治理进行部署。

  记者从会议上获悉,菏泽城管局、市公安局抽调130人精干力量,组成集中治理队伍。在规范城区渣土运输管理领导小组领导下,按照市政府《通告》精神,集中一个月时间对城区渣土运输车辆进行整治。

  重点治理无牌无证、假牌假证、闯红灯;不按规定设置统一标识,统一放大号牌,统一设置举报电话,不按规定安装GPS导航定位系统;沿途抛撒(洒),无覆盖改装装置,无准运证;不按通告和准运证要求时间路线运输;违规驾驶行为;应该报废车辆。

  市区运输建筑渣土时间得到严控。市政府通告要求,清运时间为20:00至次日6:00,禁止晴天、雨天运输渣土;市级重点工程确需运输建筑渣土的,须报市城市管理局批准。渣土运输车辆市区内行驶车速不得超过30公里,严禁鸣高音喇叭。

  在此次整治中,市纠风办将介入,他们重点负责在整治过程中机关工作人员违反政府《通告》精神及执法人员违规违纪监督工作,对不作为或乱作为者按有关规定严格查处。

  监管“疑难杂症”有了新对策

  记者注意到,此次治理专门针对以往执法监管过程中碰到的难题,出台了新对策。

  审批方面,此前菏泽市区建筑渣土为属地管理,牡丹区和开发区互相不能跨区域运输处理,且两区无换位执法权,曾造成重审批轻监管,致使建筑渣土私拉乱倒,沿途抛洒,建筑渣土运输存在严重安全隐患。

  这次集中治理,牡丹区、市开发区将严格渣土审批管理,所用运输车辆先报请公安交警部门和市城管部门审批、备案。未经市公安交警部门和市城管部门审批、备案,不得签发《渣土准运证》;督促其按批准时间、路线行驶;及时清理抛撒(洒)渣土。

  监管方面,针对源头监管难给渣土车上“紧箍”的问题,菏泽市城管局以执法大队辖区为单位,对各类拆迁工地逐一做工作,逐一签订《建筑渣土处置责任书》,督促硬化出入口,安装冲洗设备,明确责任人和管理人员。

  针对渣土车驾驶员违法成本较低问题,菏泽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将采取定点定岗检查与巡查相结合的方式,重点查处渣土运输车辆无牌无证、闯红灯、白天违规运输渣土、超速超载等行为,对无证无牌车辆予以扣押。对无证车辆的驾驶员驾照予以扣押,并一次性扣满12分;对已到报废年限仍上路的车辆依法予以强制报废。

  相比以往,菏泽市纠风办纳入此次整治的责任单位,向打“关系牌”、“人情牌”的行为说不。

  “治不好不收兵。”菏泽市公安交警支队支队长孙良刚介绍,此次整治行动的目标就是彻底根治渣土车违法上路的顽疾。记者 景佳 邓兴宇

【编辑:吴涛】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