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90岁"酷爷爷"爱骑摩托车 抱怨没车无法拜访好友

2013年07月18日 15:07 来源:广州日报 参与互动(0)
90岁“酷爷爷”爱骑摩托车抱怨没车无法拜访好友
90岁的何生老人仍可熟练驾驶摩托车。记者杨勤 摄

  幼年 投身抗战抓过日本兵

  壮年 兴建三千间华侨房屋

  晚年 培养出两名高考状元

  “没了摩托车,我无法到新华拜访好友!”你能想象吗?这话出自一位九旬白发老人。昨日,90岁的广州市花都区花东镇抗战老兵何生向记者抱怨说,“我很喜欢骑摩托车,但摩托车却被家人卖掉了。”

  这位喜欢骑摩托车的时髦老人,年幼时参加革命,曾是马来西亚共产党员、抗日游击战士;壮年时回国投身建筑业,为花都华侨农场建设了三千多套房屋;如今,老人悉心教育孙儿,培养出了花都区和增城市的两位高考状元……昨日,老人向记者讲述了自己的传奇一生。

  记者曾卫康 通讯员王建锾、张淼源

  威:廿年驾摩托慰问侨胞

  恼:儿女怕危险卖掉摩托

  白色帽子,白色T恤,黑色长裤,看起来精神矍铄,这就是马来西亚归侨何生老人。“我从来没有撞过车”,昨日上午,90岁的何生看到花东镇华侨农场外停着一辆嘉陵摩托,他马上上前,“这跟我经常开的摩托车很像。我骑摩托车从来没有跌倒过。”

  说话间,何老就利索地骑上摩托车,准备向记者展示摩托车技巧。“我现在还能骑摩托车,不信,我给你开开试试?”见此情景,在场的街坊马上将倔强的老人从摩托车上扶下来,生怕发生什么意外。

  “四处骑摩托车拜访好友是何生的爱好”,花东镇宣传办负责人告诉记者,“街坊们经常看到他骑摩托车到外面串门。”

  “不骑摩托车,我怎么能做好华侨工作?”何生告诉记者,1993年,他当选为新马泰侨友会花都片的组长,专门负责该片侨民的生活和工作,“我们很多会员都在新华镇生活,距离花山镇华侨农场有20公里的路。我不骑摩托车,很难开展工作。”从那年开始,何生自己购置了一辆嘉陵牌摩托车,这辆车,成为他慰问侨胞的主要交通工具。

  为了不辜负组织和侨民对自己的期望,何生上任后,首先对侨民的基本情况进行了全面的摸底,并经常组织侨民学习,帮助他们尽快了解国家的政策法规。同时,他还利用休息时间带领侨友会的工作人员深入侨民家中,帮助侨民解决生活上的困难。虽然所做的都是柴米油盐的小事情,但他却一样一样做得非常认真,时时刻刻都能让侨民感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前段时间,老人骑摩托车下到花东农场作业区、新华镇等地慰问,看大家都很担心他骑摩托车,老人拍拍胸脯说,“不用担心,我可是考了摩托车驾照的。当年在海外,我还改名换姓考过汽车驾照呢。当年别人考驾照花了90元,我花了40元就考到了。”

  “最近几天您还骑摩托车吗?”记者很好奇。提到此事,何生很生气:“我儿女最近把我的摩托车卖掉了!有一次,我出门了,儿女怕我再骑摩托不安全,就偷偷将我骑了多年的嘉陵摩托车卖掉了。”

  抗战胜利

  反被英军抓进牢

  “我年轻时还抓过日本兵呢”,何生老人不仅很时髦,而且还有一段威水的历史。

  何生1924年出生在梅州市一户农民家中,那时国内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农民日子过得十分艰难,家家户户几乎吃了上顿没下顿。为了活命,何生的父母白天上山挖野菜,晚上下河捞鱼虾,纵然如此,一家人还是经常填不饱肚子。

  1936年,也就是何生12岁那年,很早就去了马来西亚做工的叔父回家探亲,看到何生一家的境况,便把小何生带到了马来西亚霹雳州,并把他送进学校读书。在何生上学期间,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踏进了马来西亚的土地。马来西亚为抗击外敌侵略,几乎全民皆兵,何生也扛起枪参加了游击队。因为他作战勇敢,一年后就当上了游击队的政治指导员,还加入了马来西亚共产党,成为了一名抗日战士。“有一次,我们抓了一个日本士兵。日本人就派出日本兵、印度兵组成小分队来营救,结果被我们打垮了,还多抓了几个日本兵。战斗中缴获了一辆日本吉普车,我拿来学驾驶。”

  “日本投降后,英国人回到了马来西亚”,何生说,“我们当时和英军合力击打日军,不料待日军走后,英军翻脸抓我们的共产党员。”为此,他遭到驻马来西亚的英国军队多次追捕,最终还被英军抓进了监狱,度过了两年零七个月的监狱生活。

  “监狱里哪有什么吃的?生活特别艰苦,经常要到矿场打苦工,很累。”老人回忆道,当年在监狱内没饿死,已算十分幸运了。

  回国定居:

  来到花都

  投身建筑

  记者了解到,何生老人精通马来语、国语、粤语、英语、客家话等多种语言,平时还自学汕头语等地方话。这与他多年来丰富的阅历是分不开的。

  老人回忆说,上世纪50年代,为避免被再次抓进监狱的危险,1955年,他携妻儿回国,来到花都华侨农场,开始了人生的新旅程。

  在华侨农场,何生成为一名建筑工人。对建筑这一行,一开始他什么也不懂,于是就坚持不懈地自学,处处请教他人。后来,他的好学精神感动了农场的一位建筑工程师,在这位工程师的帮助下,何生学会了看图纸、绘图纸,而且还成了农场的建筑工程技术员和基建队长。在华侨农场,何生一干就是40年。

  花东镇宣传办负责人保守估计,华侨农场早年的建筑物何生都曾参与设计或建设,“他参与兴建的华侨农场房屋超过三千套。”

  教育后辈:

  言传身教

  不做苛求

  何生1950年结婚,育有1个儿子4个女儿。街坊告诉记者,何生的每个子女都非常有出息。家族中17人中共有10个大学生,其中何生的4个小孩、2个女婿、1个媳妇、3个孙子都是大学生,目前多数从事医生、教师等职业。1997年,何生光荣离休,在家颐养天年,教育子孙。老人说:“我们经常教育儿孙做个善良的人。”

  老人骄傲地告诉记者,自己培养了两个高考状元。“第二个孙子是增城市高考状元,第三个孙子是花都区高考状元,目前,一个孙子还在美国读书。”

  这是如何做到的?老人说,首先是以身作则。“人家说搞建筑能发财,我做了几十年建筑却没发财,不过我很满足,因为我们凭良心做事”,何生认为,不需要对后辈苛求太多,“我只是从自身做起,言传身教。”

  多年来,何生与太太相敬如宾,家庭和睦。记者在老人家中看到,两面墙上都挂着全家福,木制的桌椅上摆满了糖果、水果、报纸、兰花……干净、简朴的家庭环境让身处其中的人如沐春风。

【编辑:王安宁】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