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手机实名制不能光实名不“治”

2013年07月22日 10:14 来源:武汉晚报 参与互动(0)

  工信部日前发布了《电话用户真实身份信息登记规定》,要求用户办理固定电话、移动电话时,提供真实身份信息。规定将在今年9月1日起施行。(7月21日《武汉晚报》)

  手机实名制早在2010年9月份就已经开始实施。这次《规定》,大概是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出台的《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来做出具体的要求。当年搞实名制的时候,多数人都是比较支持的,大家都期望能有一个更加洁净、依法管理的信息通讯空间。还有媒体总结了几点好处:一是消灭违法短信、诈骗短信、色情短信等垃圾短信;二是有效降低恶意欠费的风险;三是推广手机支付;四是运营商可以提供安全的增值服务。但是三年过去了,手机实名制到底给普通用户带来了哪些积极变化呢?

  骗子的电话和短信没有少。在手机实名制以前,银行卡一直是实名的,并没有堵住电话短信诈骗的漏洞;各种垃圾信息和小广告也没有少。既然对方是被实名了,为何没有人查找源头,杜绝这些现象?你把姓名地址和银行账号等等都交给运营商了,现在到处都在鼓励手机消费,但是真的就那么令人放心?一旦出现问题,你是找银行还是找运营商来赔偿损失?又有多少人从不看那些协议和条款就打钩同意?实名制的约束,按说应当是双向的。不能有人实名了,有人还在滥用非实名卡;不能把信息交了出去,却得不到应有的安全保障。

  说到底,手机实名制本身并不是什么一劳永逸的办法,它只是提供了一种收集管理个人信息的权力。这个权力怎么去运用,又该受到哪些监督,需要哪些法律法规落实到位去治理好诈骗和垃圾信息,都是一个亟待有所作为的课题。(林坤)

【编辑:吴涛】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