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精神疾病患者居家护理成短板 药品昂贵成负担

2013年07月29日 13:01 来源:北京晨报 参与互动(0)

  出镜人物:  王以新 北京安贞医院全科医疗科主任、安贞医院大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院长

  2010年5月12日,本市引入精神病新型康复模式。晨报记者 李木易/摄(资料图片)

  近日,各地相继出现精神疾患病人外出伤人事件。如何做好此类患者的居家护理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业内专家表示,患者出院后应有专业医生进行跟访,另外可考虑设立过渡性康复机构,提高患者的独立生活能力。市政协委员王以新表示,患者家属和社区应该一起关心病人,共同促进其康复。另外,相关部门也应逐步探索免费供药机制,减轻患者家庭负担。

  ■探访

  康复站内学做菜 刀具用完赶紧收

  7月26日上午,石景山鲁谷社区温馨家园的职业康复劳动站内,8名精神残疾人正在接受职业康复劳动训练,训练内容是为一家企业代做手工制品。他们中有的极为认真,手下紧忙,额头冒汗。有的则做做停停,见有人来便抬头笑笑。

  据鲁谷社区残联理事长聂纪军介绍,这些在社区康复的精神残疾人主要是附近居民,病情已处于平稳期。对他们的工作没有定量,做多少是多少,企业回收后还会给他们发“工资”。

  除了参加“工作”以外,这些残疾人还要接受各种生活技能培训。洗衣、做饭、订餐、交水电费等等,聂纪军说,在社区里,只要是康复患者自己能做的事情,工作人员绝不代劳,尽量让他们多参与社会生活。“我们的康复方式主要是通过给他们安排工作和组织各种活动,既锻炼患者的生活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又能转移他们的精神注意力。”

  聂纪军表示,在精神残疾人康复过程中,安全是第一位的,每次学做菜用完刀具,工作人员都会赶紧收起来。另外,通过长期与病人接触,聂纪军也掌握了一些规律,只要病人出现目光呆滞等反常情况,可能就要发病,必须及时通知家属,注意观察,严重的应做好送医准备。

  避谈患病不治疗 药品昂贵成负担

  鲁谷社区温馨家园的职业康复劳动站自2007年成立,已经开展了6年工作。据聂纪军介绍,鲁谷地区现在登记在册的精神残疾人有100余人,但仅有8人在社区进行康复训练。其他患者有的治愈后已经参加工作,也有一部分正在住院或在其他机构进行康复治疗,剩下还有一部分患者在家里由家人看护。

  聂纪军说,精神残疾人会给家里带来很大负担,除了治疗需要的开销外,还要有一个健康人长期看护。而将病人送到温馨家园参加职业康复劳动,不仅可以省去看护之劳,而且可以促进精神残疾人之间的交流,对缓解病情大有好处。但由于一些家庭不愿提及家人患有精神疾病,也就不愿将病人送到“残疾人”活动的地方。

  聂纪军回忆,曾经有一位媒体工作者,大学本科学历,因为谈恋爱受了刺激。他不发病时和正常人一样,因此在温馨家园里总觉得很郁闷,后来就回家调理了。“前不久在外面看到他,满脸胡须,一看就不太正常,但他本人和家属不愿意来社区,我们也不能强迫。”

  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聂纪军也了解到,很多精神疾残疾人家庭经济状况都很窘迫,但目前只有低保家庭凭残疾证才能申请免费服药。“很多家庭也希望简化程序,凡是登记在册的精神残疾人,最好都能免费领药。”

  ■现状

  防治人员配比不足 患者就业不到三成

  据统计,我国目前有重型精神疾病患者约1600万人,并呈现逐年增多的趋势,但患者人群和潜在患有精神障碍疾病的人数与防治力量不成正比。就北京市而言,在逾6万的精神疾病患者大军面前,仅有1041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的精神疾病防治人员,力量很薄弱,平均每名医务人员需要承担57.6名患者的用药、随访、宣教、体检等工作。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目前,虽然由残联、民政部门开办的社区康复机构在慢慢增多,但掌握相应技能的人员偏少,这使得“大医院治疗、社区康复、回归社会”这个链条被切断。

  另外记者了解到,在精神疾病患者中终身患病率为17.5%,且绝大多数都是轻型精神障碍,只有1%是重型精神障碍患者。但即使是后者,只要经过急性期治疗,并坚持服药,也可以在出院后从事一些简单的工作,不会动辄对他人使用暴力。

  但许多单位对精神病人退避三舍,社会对精神病人的普遍歧视和误解导致康复后的患者寻找工作时“四处碰壁”,北京回龙观医院提供数字显示,出院后的精神障碍患者就业率只有15%至30%。

  ■专家观点

  免费用药结合医生指导

  据了解,目前精神疾患免费用药仅限于提出申请的低保家庭,有没有可能惠及所有患者呢?

  对此,回龙观医院康复科主任医师、北京市康复协会常务理事崔勇表示,药物治疗是重性精神疾病患者预防复发,获得全面康复的基础,如果能够实现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免费使用药物肯定是在精神疾病的防治康复方面非常有益的事情。

  不过崔勇认为,关于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免费药物,还不能局限在“领”上,还需要更多具有精神卫生专业知识的社区医生,根据随访到的情况进行评估,规范地调整药物,以适合患者的药物维持治疗;另外,“领”回去的药物家属应该妥善保存,督促患者将药物按医嘱服下。

  另外崔勇还建议,根据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需求,建立多种形式的过渡性康复机构,避免单一的“精神病院监护”模式。

  ■委员建议

  逐步探索免费供药机制

  在市政协委员王以新负责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10几个登记在册的精神残疾人。她表示,这些患者的信息还会在当地派出所和街道留存,以便相关部门做好服务工作。在各类疾病患者中,精神疾病患者只占很少一部分,大概在十几万人中会有十几例。

  提到精神疾患病人出院后的看护问题,王以新表示,政府已经开始关注精神残疾人的社区康复问题。但精神疾病会出现反复,而且突发性较强,有时往往防不胜防。王以新说,要做好对精神残疾人的看护,主要工作还需病人家属、街道和社区协作完成。她建议,应在街道层面建立对精神残疾人的规范管理制度,家庭和社会都要关心病人,不能歧视、冷落他们。另外,政府部门也可以通过细致调查,探索对精神残疾人的免费供药机制,减轻患者家庭负担。

  ■部门回应

  计划试点居家康复指导

  记者从市卫生局了解到,未来本市精神卫生工作重心将逐渐向健全精神疾病护理康复体系转移。今年下半年,拟启动精神病残疾人居家与社区康复试点。西城、海淀、朝阳、房山、昌平等五个区建立首批试点,自7月起,1500名稳定期精神病残疾人可通过报名、筛选参与其中。

  通过参与专业人员的居家康复指导和温馨家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机构提供的社区康复活动,这些患者有望在院外康复中,逐步训练就业、社会交往能力,完成出门乘车、购物、洗衣、房间清理等日常生活。

  市卫生局副局长郭积勇表示,试点经验将推广到全市,到2015年,本市将建成预防——医疗——康复的三级精神疾病患者的救治体系,就具体分工而言,三级精神专科医院负责精神障碍患者急性发作期的治疗和疑难重症的治疗,区县医院提供精神障碍患者的门诊、住院、心理康复治疗,并按照相关转诊标准,将符合转诊条件的患者转至三级专科医院或社区康复机构。

  晨报记者 徐晶晶 王歧丰

【编辑:马婷婷】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