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海提篮桥监狱 寻找城市建设与地域文化平衡点

2013年07月29日 16:00 来源:羊城晚报 参与互动(0)

  有“远东第一监狱”之称的上海提篮桥监狱最初由英国人修建,一直使用至今,是国内历史最悠久的监狱。提篮桥区域也是二战期间最著名的犹太人聚居地之一。最近,一则该监狱即将搬迁的消息引发关注。

  7月24日,上海虹口区提篮桥街道一商用地块以总价10.44亿元被拍卖,折合楼面地价26831元/平方米,溢价率为49.1%。地产界普遍认为,这是对提篮桥监狱搬迁后周边楼市的“价格测试”。

  如何在城市建设与保护地域文化之间寻找平衡点?这道老题目成了中国第一大城市的新课题。

  矛盾

  因为监狱的存在,提篮桥区域在上海翻天覆地的城市建设中,显得格格不入。政府和当地居民都将其视为发展障碍,但学者又呼吁保护它,矛盾重重。

  居民:渴望“现代化”

  50岁的严小妹(化名),在离提篮桥监狱高墙10米外的街口开了一家香烛店。往监狱反方向走几十米,就是古老的下海庙——上海历史最久的寺庙之一。她自幼生活在这里的一间15平方米的临街房子里,儿子上大学住校了,留下她和老伴。

  “小时候这里很热闹。提篮桥是市中心,离外滩近,不比南京路差。杨浦区很多地方那时候还是乡下。”严小妹说。但这种优越感随着城市建设进程逐年消失。“50年来,这里几乎没有什么变化。”严小妹说,亲朋好友都住进了新楼房,杨浦区那样的“乡下”地方楼价都突破了5万元每平方米……

  在上海人的词汇里,“提篮桥”已经成了监狱的代名词。当地居民王老伯说,儿媳不肯住在这里:“年轻人一结婚就搬走了,谁愿意住在监狱旁边?”“这里谁不希望监狱搬走啊?搬走了我们才能拆迁,谁不想住新房子?”这是严小妹现在的想法。附近条件好的住户,很多都搬走了,把这里的旧房子放租。因此,这里环境比以前杂乱。

  离监狱一两公里的地方,浦江国际金融广场正在热火朝天地赶工建设,白金湾广场—悦榕庄超五星精品酒店即将投入使用,上海港国际客运码头与东方明珠隔江相望……附近还有浦西第一豪宅、上海第三代写字楼,这些都时时刺激着严小妹和她的邻居们,他们也渴望“现代化”。

  政府:担心“无底洞”

  提篮桥街道办的一位工作人员形容:监狱成了上海北外滩地区发展的绊脚石。附近居委会的马书记介绍,这里的商店不上档次,吸引不了人,只能满足居民的日常需求。为数不多的游客来参观时不会在此消费,不会增加地区的收入。“保护历史建筑只有支出没有收入,应该更全面地综合考虑投入与产出的关系,只讲保护的投入会是个无底洞”。此外,当地有些居民的人均居住水平还停留在20年前的状态,三代蜗居很普遍。随着上海房价的飙升,政府的拆迁、疏散成本也在节节攀高。

  根据上海虹口区公布的规划,提篮桥地块将以提篮桥监狱这座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为中心,整合临近的摩西会堂、舟山路-霍山路历史文化街区等形成呼应;与轨道交通12号线提篮桥站点、海门路55号等周边地块联动,打造大型综合性区域。在地产商眼里,历史文化保护区旁边的地块,容积率必然严格限制,用高昂的拆迁成本去建低容积率的房子,何况旁边还有个大监狱,谁愿意?

  出路

  “城市化、历史建筑保护与居民改善生活需求之间没有矛盾。有些政府官员,想减轻责任,所以才说这其中有矛盾。最关键的问题是,只是把那块地看得很重要,想要卖钱,而没有看到民居和民居里面的文化。”

  分类甄别 弃留有道

  提篮桥监狱需要保护,这已经达成共识。但具体如何实施,看法就众说纷纭了。专家们既不同意政府卖地、大规模重新开发,也不同意居民全搬走,留下空荡荡的展览馆。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的张艳华博士认为:提篮桥与新天地完全不同。其深厚的文化背景本身就让人产生探寻的兴趣。

  从2003年底开始,张艳华的老师、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博导阮仪三,带领弟子们受托对提篮桥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进行保护规划编制。但此后没有下文。

  阮仪三认为,棚户区要拆,老建筑不拆。先要统计分类,大致可以分成四类:第一类,文物建筑,一点不能动,它有文物价值、历史价值,比如摩西会馆,比如提篮桥监狱里面的十字楼。第二类是优秀历史建筑,外形、内涵能反映地方特色,这种外面不能动,里面可以小动,比如造个厕所之类,改善一下功能。第三类,历史风貌建筑,这种外面不动,里面可以大动。第四种,没有历史价值的建筑,可以拆迁。据此分类,然后决定怎么保护。比如提篮桥监狱里面,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搭建的车间等,可以拆掉。

  阮仪三还认为,城市化、历史建筑保护与居民改善生活需求之间没有矛盾。有些政府官员,想减轻责任,所以才说这其中有矛盾。其实是理念不对。最关键的问题是,只是把那块地看得很重要,想要卖钱,而没有看到民居和民居里面的文化。

  为什么很多居民确实不愿意住在这些老房子里?阮仪三说,这涉及三个问题:第一,房子年久失修。但现在没人维修。第二,超负荷使用。原来是一家一户,足够用了,现在要住七八户人家。第三,这些老房子都经历了多次产权变更,很难厘清权属关系。

  修房子或疏散人口真的很困难?阮仪三认为:政府有困难,其实也是自己造成的。城市建设得差不多了,有一定能力了,就应该反过来保护历史风貌。我们目前没有这方面的扶持政策。

  阮仪三曾在很多场合讲过提篮桥是犹太人在上海避难时的家。“以色列驻沪总领事曾跟我讲,除了提篮桥地区,全世界所有犹太人在二战中聚集过的地方都成了世界文化遗产,但展示的都是扭曲、杀戮,只有提篮桥展示的是友谊、阳光、生命。”阮仪三告诉羊城晚报记者。

  链接

  提篮桥的特殊记忆

  位于上海虹口区长阳路147号的提篮桥监狱,始建于1901年,是个有故事的地方。

  与建筑本身的历史价值相对应的“人文景观”,是曾经被关押在这里的众多历史名人。其中最著名的当属章太炎和邹容。他们因为《苏报》案被囚禁在此,章太炎得以出狱,邹容却病死狱中。任弼时、张爱萍、江上青(皖东北革命根据地创始人之一)等一大批革命先辈也都曾被秘密关押在提篮桥监狱。

  抗战胜利后,提篮桥监狱先后关押了数百名日本战犯,包括台湾“总督”安藤利吉、香港“总督”田中久一、南京大屠杀主犯谷寿夫等人。1946年初,盟军曾在提篮桥监狱设军事法庭,审判47名日本战犯。这是抗战胜利后中国境内最早的战犯审判场所。汪精卫之妻陈璧君也在提篮桥监狱服刑。

  提篮桥的故事不止一个监狱。2003年,提篮桥地区被增补列入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其特色为“特殊建筑和里弄住宅、宗教场所”。二战期间,其附近的摩西会馆成为犹太难民的宗教活动中心,两万多名犹太人逃难到上海时主要就居住在这里,现在则是“犹太难民在上海纪念馆”,是许多犹太游客访沪的必到之处。区域内德文商店招牌和奥地利式露天咖啡馆鳞次栉比,令这里有“小维也纳”之称。(记者 孙毅蕾)

【编辑:王硕】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