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别把公共纳凉服务推给地铁

2013年08月01日 08:58 来源:江西日报 参与互动(0)

酷暑时节,许多市民选择到地铁纳凉。

  同一地铁,两个城市,两种态度——日前,杭州地铁对“纳凉族”采取强硬的拒绝措施,甚至干脆关闭站厅层空调以使其离开。对此,上海地铁运营方向记者表示,上海地铁不会效仿这一做法。上海地铁方面表示,可以理解“纳凉族”的做法,只要其不影响运营、不占用进出口等通道等,上海地铁不会拒绝他们入内。

  (7月24日《钱江晚报》)

  夏日炎炎,不少城市的天气早就进入“蒸笼模式”。蹭凉,好像就成了斗智斗勇的一个有趣话题。以前是去商场,现在更多的是地铁站。去地铁乘凉,在全国有地铁的城市,并不罕见,各个城市对此态度也不一:有的表示容忍,比如上海;但也有明确表示将处理地铁内不雅乘凉行为,比如南京。杭州地铁之所以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上,要归结于一个最核心的传闻:说杭州地铁关闭空调,拒绝乘客在地铁站内乘凉。

  不少人觉得在地铁纳凉是顺理成章的事情,甚至有开发商打出“背靠地铁好纳凉”的认筹口号。地铁该不该开门接受“纳凉客”呢?有人说,这是一个考验公共场所胸怀与情怀的命题,提出“地铁纳凉、宽容为上”的诉求。事实果真是这样吗?一者,地铁不像大型商场,前者强调流通性,后者强调包容性。从地铁站等设施的设计上看,其宽敞而体量巨大的设计,就是为了地铁内发生火灾等突发事件而预留的应急通道。二者,即便在国外,地铁站中很少会看到大量滞留人群,哪怕是流浪者,工作人员也会“劝离”。道理不复杂,因为在“宽容”之上,还有更重要的安全。

  理论上说,宽容一部分人进入地铁纳凉,似乎也不是鱼和熊掌的关系。但值得注意的是,由此带来的运营管理成本,怎么分摊、谁来承担?如果“纳凉”服务是地铁运营中的合理组成部分,鉴于地铁站的承载能力,哪些人可以享受、哪些人不能享受?……这些问题理不清楚,就难免会出现本末倒置的尴尬了——而这,恰恰是杭州地铁关空调、南京地铁拟罚款的根源。

  地铁站的纳凉之争,或者各有说法,但问题的实质,其实指向一个问题:公共纳凉服务哪里去了?去年,先是在贵州毕节,5名流浪儿童为避寒在垃圾箱中取暖遭一氧化碳中毒死亡,之后,河南郑州也发生了一起农民工立交桥下冻死的事件。公众基本达成了一个共识:“救暖”,也是一种公共责任。那么,今天的酷热,与冬日的冰冷,不都是在呼唤公共责任的归位吗?自古成语有言,“世态炎凉”,越是寒冷或极热的天气,越是能考验人与城的良心。说良心,其实是把权力问题庸俗化了,就像城管不能拿称砣砸人是底线、不是良心一样,为市民提供纳凉的好去处,防止底层民众被热晕、乃至热死,这是需要财政出力、制度出手的公共命题。

  高温津贴,不是人人都能领到的。地方部门要做的,一是建立健全高低温公共服务预警机制,在一定的高温或低温天气,及时配套启动公共纳凉或救暖服务;二是拿出一部分修缮豪华公厕或面子工程的财政资金,或者拿出5年内被禁止修建楼堂馆所的预算,为公共纳凉点等硬件设施建设添砖加瓦。其实,行政服务大厅等公共服务部门果真都能增加些纳凉服务,公众何须在要不要去地铁纳凉这事儿上犯愁呢?

  □ 邓海建

【编辑:朱峰】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