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应对极端高温应有观念突破

2013年08月01日 14:35 来源:华西都市报 参与互动(0)

  7月30日,中国气象局启动重大气象灾害(高温)Ⅱ级应急响应,这是有史以来气象部门启动的最高级别的高温应急响应。

  强调高温应对的“抗灾”视角,凸显了对于高温负面影响复杂程度的认识,也有利于提升防御和应对意识。但将高温天气视为自然灾害,也等于默认了其突发性和偶然性。而从近几十年来的气象数据分析可以发现,极端高温天气的范围已从最初的零星分布走向区域化甚至整体化,且持续时间和最高温也呈上升之势,换言之,高温天气已经具有某种常态性。以此而言,仅将其视为偶发的自然灾害,或还不够。

  既然是整体性高温,那么到底何为灾害,何为正常,在实际认定过程中,难免产生争议。虽然相关规定明确了高温下的户外作业时间,但也只是针对气象数据所作出的说明,与高温下的人的具体感官还是存在差距。必须认识到,高温作为普遍性存在,其对应的高温权益就当是常态的,且不仅仅限于高温补贴的发放。比如整体性的调休、改变生产生活节奏等,才是应对之道。

  现实中,高温权益往往被窄化为高温下的劳动补偿,而很少从劳动权利和休息权利的角度,确立人们免于高温下劳动的权利。这些看似是规定执行的问题,本质上却仍是观念上的滞后。殊不知,高温下的一切应对最终还是要落实到人的权益上来,在生产效率和人的权益的保障上,后者就应当居于主导地位。所以,要充分兑现高温下的权益,如何在生产效率和人的权益间做好权衡,仍是全社会需要面临的问题。这方面,不少国家在夏季都会启动对应的生产作息时间,并全方位启动“夏季模式”,或有借鉴意义。

  从全球变暖的趋势而言,高温天气的增多几乎已难以逆转,如何顺应并应对这种趋势,要做的当然很多很多,但首先必须在观念上有所更新,认识到高温影响的复杂性,并始终将人的权益放在首位。(朱昌俊)

【编辑:王硕】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