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七夕”应是古代妇女节 人称“七姐诞”

2013年08月07日 13:14 来源:广州日报 参与互动(0)

  过几天,农历七月七,人称“七姐诞”,拜祀活动在晩上举行,故又称“七夕”。前些时候,有人以为这是“中国情人节”,其实是天大的误解。

  在古代,我国便有牛郎织女的传说,它是农业社会男耕女织形态的反映。到汉代,这传说强调织女是玉皇的第七个女儿,她爱上了牵牛绳的农夫。玉皇大怒,把他们分隔在银河两边,每年七月七日才让小夫妻过河一见。《古诗十九首》有“迢迢一水间,脉脉不得语”之句,写的正是小夫妻的被阻隔。广大女性同情七姐的受压迫,便流行拜七姐。

  唐宋以后,有了科举制度,中举者往往“富易妻”。这一来,受损害的女性觉得牛郎织女虽只能一年一见,却总算是“生生世世永为夫妇。”(《长生殿》语)词人秦观说:“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显然,在封建时代后期,“七夕”多了作为弱势群体的女性祈求婚姻牢固的意蕴。

  新中国成立前,“七夕”是妇女的盛大节日。据说,七姐是天上的织布能手。旧时代妇女向七姐“乞巧”,乞求她传授心灵手巧的手艺。其实,所谓“乞巧”不过是“斗巧”。在广州,无论贫富之家,姑娘们都会梳妆打扮,点上香烛,“先期备办种种奇巧玩品,并用通草、色纸、芝麻、米粒等,制成各种花果仕女器物宫室等,极钩心斗角之妙”(见《广州岁时记》)。

  在我的印象中,广州“七夕”最独特的摆设,是桌上必有禾秧。女孩子们在每年的六月下旬,把谷粒放在小瓦盆上,注入清水,过几天,谷粒发芽,长成为嫩绿色的禾秧,到“七夕”,密密的秧苗高约七八寸,姑娘们便用红纸条把青苗框着,供奉到桌上。牛郎是种田的农夫,摆放青苗,不正是牛郎的象征吗!广州人拜七姐,兼拜牛郎,分明是对夫妻团聚的期待。

  另外的供品是“棋子饼”。这东西体积稍大,像棋,堆成塔状,又称“摩罗酥”。摩罗源于梵语“魔合罗”,意为宝贝孩儿。棋子,不就是“祈子”的谐音吗?过去广州的女性在“七夕”祈求生个宝贝孩儿,于是有了这独特的供品。其意虽然隐晦,心情却可理解。

  从古到今,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七夕”拜七姐的内涵也在变化。这一天,说穿了,是妇女表达愿望和展示才能的日子。依我看,与其说“七夕”是中国的“情人节”,不如说它是中国古代的“妇女节”。

  近年来,有些地方恢复了“七夕”的活动。作为文化遗产的活化石,把它保存下来,也是必要的。不过,由于“七夕”传统的意蕴,除了展现女性的手艺以外,其他方面,已不易与现实生活衔接了。至于要表现妇女的“巧”,需要不断地更新“巧”的符号,让它更能吸引人们的兴趣。

【编辑:王硕】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