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70岁的“手语妈妈” 48年帮助聋哑人表达心声

2013年08月28日 14:23 来源:长江日报 参与互动(0)

  家住南京路的熊明祥(左一)和裘惠珍(左二)两位聋哑人夫妇,今年7月和8月的电费分别是753元和1131.63元,他们觉得很诧异。如此多的电费使他们承受不起。于是希望手语妈妈宋蕴芝(左三)可以帮忙。 昨日下午,宋蕴芝带上懂电工的朋友王尊勇(左四)上他们家查看电表使用状态,为这对聋哑人夫妇当翻译。他们觉得,不能排除有人偷电的可能。记者彭年 摄

  记者王兴华

  虽然被音乐声、车流声包围,昨日汉口江滩的一角,却显出不一样的静谧和温暖。

  这里叫作手语角,近百位聋哑人用手势,安静地交流着,除了她,一位瘦小的老人。

  她叫宋蕴芝,是一位70岁的志愿者。从手语角成立以来,她就在这里。她用手语搭建了一座桥,通向聋哑人心灵的桥。她已成为聋哑人心里“最可爱的手语妈妈”。

  “我注定和他们成为朋友”

  “20多岁时,我从部队复员,被分配到了一家民政局下属的福利企业。”宋蕴芝平淡地向记者讲述着她的人生。

  上世纪60年代,她从部队复员后随丈夫来到武汉。作为民政福利企业,厂子最大的特点就是残疾人多,尤其是有很多聋哑人。

  有一天,一位聋哑女同事紧急分娩。宋蕴芝和大家把她送到医院。女同事不能讲话,而医生又不懂手语。女同事疼得浑身冷汗直流,双手乱挥。最后虽然化险为夷,宋蕴芝却暗下决心:“一定要学好手语,帮聋哑同事们做点事。”

  1965年,因为工作需要,厂里希望有人能学习手语,她第一个报了名。在市第一聋哑学校,她学习了4个月手语,从此可以用手语和聋哑人交流。“当时,老师都夸我悟性好,学得快。”她笑着说,“或许,我注定就是要和他们成为朋友。”

  聋哑人办事给“手语妈妈”发短信

  中午烈日如火,一位聋哑人使劲对着大家做手势。宋蕴芝介绍,这位是市聋人协会名誉主席邓继禹,这个手语角就是他几年前牵头办起来的。他“说”,这里太热了,让我们到阴凉处。

  邓继禹听不见我们说了什么,但他能从我们的表情上感觉得到。他不断地在纸上写,然后给我们看:“这里,是聋哑人的精神家园”、“我们喊宋大姐,年轻一点的喊她宋妈妈,这么多年,谢谢她”。

  每到周二周五上午,聋哑人就来到这里“聊天”交流。“遇到过节,能有六七百人,还有美国、日本等聋哑人前来参观。”宋蕴芝说,他们向伙伴“讲述”自己的喜怒哀乐,也一起“谈”点国家大事,“钓鱼岛就曾是这里的热点”。

  聋哑人交流不便,他们需要办事时,就会想到这位“手语妈妈”,给她发短信。宋蕴芝拿出手机:“明天带人去社区办低保的事情,后天要帮忙去看病,一星期都快排满了”。

  她的手机上,通话记录不多,短信密密麻麻。聋哑人只能靠短信交流,“我有两个手机,通讯录都存满了”。

  希望更多志愿者为聋哑人服务

  经常和聋哑人交流,让宋蕴芝不自觉有了一种习惯,说话时总会配合着手语。有一次,和聋哑人手语交流完后,她转头说话,一开口,有人吓一跳:“你会说话啊,看你手语那么熟练,还以为你是聋哑人呢。”

  老伴身体不太好,她早晨做好饭放在家里才出门。“两个女儿都有自己的家,也挺支持我,她们小时候,就知道我会手语”。

  身为聋哑人的“知心人”,宋蕴芝每天奔波着、忙碌着。但70岁的腿脚,早已不复当年的轻快敏捷。

  据不完全统计,武汉市有40多万残疾人,其中聋哑人10余万人,像宋蕴芝这样的常年志愿服务者少之又少。她希望,有更多的志愿者能为聋哑人服务。

  “做个志愿者也挺不容易的,特别是像我坚持了这么多年。”她说,“有时候,自己都想表扬表扬自己。”

【编辑:贾龙】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