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专家称造谣者一般有窥阴癖 信谣者凡事“百度”

2013年08月30日 15:16 来源:山西晚报 参与互动(0)

  谣言几乎与人类历史同龄,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和普及,谣言变得无处不在。《东周列国志》里说:“凡街市无根之语,谓之谣言。”谣言,是一种社会现象。从本质上看,谣言只是一份未经确认的信息片段,我们将其在彼此间传播,以图搞清事情的真相。

  心存恐惧是谣言滋生的温床消极的幻想最易变成谣言

  一个群体的焦虑感越集中,人们就越有可能开始制造谣言。这是人类在长期受自然威胁中产生的不安全感导致的。

  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海岸发生9.0级地震,地震造成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1—4号机组发生核泄漏事故。没想到这次地震居然能引发一场“盐荒”,从3月16日开始,中国部分地区开始疯狂抢购食盐,许多地区的食盐在一天之内被抢光。引起抢购的是两条消息:食盐中的碘可以防核辐射;受日本核辐射影响,国内盐产量将出现短缺。

  这条谣言之所以能被广泛传播,被众人相信,导致出现食盐被抢购一空的结果,源于人类集体无意识的不安全感。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社会工作系主任、省心理咨询师协会常务理事王洁给出了解释。

  谣言中很少有正面的、积极的内容,因为我们天生就更警惕负面信息。北爱荷华大学的心理学教授海伦·哈顿曾说,“这是具有进化意义的,如何躲开猛虎的知识要比发现一片野花地的新闻重要得多。”马斯洛需求理论中的排序: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五个层次,由低到高逐级形成并得以满足,越是低层次的需要,需要的心理力量越强。

  当我们心存恐惧时,谣言便有了温床。而人类从未摆脱过内心的不安。人们散播谣言主要是想把那些吓人而又不确定的情况搞清楚。人们交换彼此所知的信息,即便那些话荒唐得可笑,还是能舒缓我们的不安情绪。

  幻想是人有别于动物的一种生理机能,也是应对现实的技术,当幻想有了获利的现实意义,幻想的消极发展方向便是造谣。

  意识、感觉、情绪、意志、幻想等是人的心理机能,而幻想又是人类有别于动物的特殊的心理机能。

  幻想有主观加工的成分,可通过想象调动图像、声音、情绪、情节等内容,去获得人们的认可。幻想本身是没有好坏的,但是因为人的不同,往往会让幻想发展出积极的一面和消极的一面。比如科幻作品、科幻作家,便是幻想发展为积极一面的展示。而造谣者,便是将幻想发展到了消极的一面。

  2009年,美国总统奥巴马在上海科技馆发表演讲时意外捧红了一位中国女研究生。现场与奥巴马一起出现在镜头内的一名中国黑衣美女的照片被曝光后,迅速在网络上走红,美女身份之谜引发网友热议,一时间上海形象大使、范冰冰亲戚、杨澜侄女等众多说法现身网络,谣言四起。

  王老师从精神分析的角度解释,造谣者的人格特征中,一般都有着窥阴癖的特征和幻觉的防御机制。

  有窥阴癖特征的人往往对他人的隐私充满着探究的欲望,而幻觉是人的大脑具备的一种生理机能,会自动对信息做出改造、创造等处理,当然每个大脑对同样的信息会做出的处理显然是不同的。窥阴癖人格特征的人,在对信息的处理上自然就会偏于其嗜好。在这两种心理作用下,造谣者在获取相关信息片段后,其大脑便会幻想出各种充满自己主观认知的情节,并且把这种情节传播出去,谣言也就诞生了。而且,当造谣者发现这些谣言在社会中有了现实意义,产生了有价值的东西,那么会更加刺激其幻想的欲望,造谣不止。

  谣言从来不是“中立”的,它具有强烈的主观认知。严格地说,所有的信息在传播过程中都会被扭曲,哪怕是我们自己亲眼目睹的事件,也会被我们自己充满主观经验的大脑再次加工。以讹传讹,谣言不息。

  不是所有谣言都能俘获我们其内容往往具备几大特点

  在谣言的王国里,适者生存,并且可以像传染病一般流行起来,而失败的谣言很快就销声匿迹了。

  那些“成功”俘获众人的谣言,往往具备一些共有的特征。比如,它们在情理之中、意料之外;它们也会因时制宜、顺势而生;它们往往简洁具体、让人念念不忘;而且谣言常常狡猾无比、难以佐证。

  不妨,我们来挑几条长久以来被广泛传播的谣言做个剖析。我们只使用了大脑的10%;在太空可以看见中国的长城;一包方便面的毒素需要32天才能排出体外;皮革可以加工成牛奶……这些谣言,无不简洁明了,也许在它们最初产生时有着更为详细的细节,但是在不断地传播中,人们把自认为最重要的信息保存下来、传播出去。

  有些谣言则具体并充满画面感,这些谣言以小故事的形式呈现,通常会发生在“某个朋友的前女友的舅妈的二表哥”之类的人身上。你一定听过这个段子:有人在酒吧喝了陌生人请客的饮料,醒来时发现自己躺在装满冰块的浴缸里,而且少了一只肾。你会记住这些故事可能是因为它们有非常重口味的画面感——在一个装满冰冷刺骨的浴缸里,你伸手抠弄后腰处缝合切口的针脚。这样的场景深深地刻入了你的大脑皮层。而大脑的记忆特征往往是对图像的印象要比对文字的印象深刻得多。网络中有句常用语:有图有真相!造谣者往往用这句话来作为广告语,标榜其谣言的真实可信度,迷惑一些容易轻信的人。

  当大脑接受一个信息后,会本能地捍卫它不被其他与之相斥的信息所侵犯。真实性不重要,只要它符合我们的口味。如同你嗜好甜食,便会对烤面包的味道产生亲切感,并把自认为的美味推荐给你认识的人。

  对一条消息的相信还会受我们对其熟悉程度的影响,也就是我们说的:三人成虎。那些“曾经在哪儿听说过”的消息更容易被我们相信。人们在听到一个消息一段时间之后就会忘记它的来源,再次听到时觉得很熟悉,就会相信。年龄越大越是如此。他给人们阅读一些信息并告诉他们真假,重复三遍的信息,17%被误记成真的,而3天以后,老年人平均会把假信息中的40%误记为真的。因此,很多谣言多次传播之后,便会成为人们心中认定的“事实”。

  网络中的诸多造谣者也正是利用了这一点,让相同的谣言不断地沉渣泛起。

  轻信之人从主观上更认可谣言思维的懒惰让谣言飘得更久远

  不管是你生性多疑还是轻信他人,每个人多少都会听信一些谣言。在熟人社会中,谣言不过是小范围传播,而互联网时代,谣言长着翅膀,一日千里。在信息发达的今天,对网络的依赖越来越重,思维也就越懒惰,这也就导致了互联网时代是一个“低智商社会”。

  轻信之人是谣言传播的中坚力量。一位研究信息传播的社会学家说:“重要的是你主观上愿意散布流言,而不是说你要有多高社会地位,或者多么受人尊重。”

  当某个话题正是人们考虑的热点时,谣言迎来了急速传播的大好机会。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的心理学家马克·沙勒指出:“信息的内容要和传播者的目标相符合,这一点很重要。”那么最近我们都关注了哪些话题呢?我们最近和熟人之间的交流中,热点话题是不是占有很大的内容呢?这些相互传播的信息中,是不是负面的居多,是不是小道消息更盛?在连续的传播过程中,“谣言”和“事实”之间的区分常常是主观的选择过程。是的,我们的主观意识在支持谣言的传播。

  在各种谣言里,那些关于名人的谣言又往往是传播广泛而且“经久不衰”。原因之一可能是人们有一些幸灾乐祸的心理。人们会传播那些他们赞同的谣言,故事里会有一些他们认同的内容,或者是他们希望会发生的事情。我们对名人的各种羡慕嫉妒恨,从主观意识中想把那些高高在上的人从神坛上拉下来,这是人的天性。让知名人士的谣言不停不歇地从东传到西,而且谣言在传播中往往出现内容变形,也源于这种潜在的心理作用。

  还有时,我们传播谣言并没有什么理由和原因,很多时候我们讲一些不同寻常的段子只是为了建立巩固人际关系或者是炫耀自己有多牛,我们并不一定就相信这些故事。

  事实上,几乎任何人对谣言都没有天然的绝对免疫力,即便是从事专门的谣言传播研究的学者也不能幸免。在互联网时代,甚至越有文化的人对信息越发饥渴。因为我们进入了一个“低智商社会”,在信息爆炸和信息垄断的双重作用下,人们的思考能力正逐渐降低。生活的压力和网络的发达让人们越来越懒惰,几乎每个人遇到问题都会“百度一下”,如果百度、谷歌上没有答案就放弃问题,而不去主动思考,如果有答案,就一味相信而不去辨别。网络越发达,人们对网络的依赖就越重,思维也就越懒惰,这也就导致了互联网时代是一个“低智商社会”,人云亦云。(记者 李雅丽)

【编辑:吴涛】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