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广州万人见证80岁海珠桥重新开通(图)

2013年09月02日 09:15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0)

昨天,广州海珠桥上午10点许正式通车。

海珠桥大修后桥上增设了一些历史性的雕塑。

鸡公榄的唢呐声勾起广州市民对海珠桥的回忆。

广州的摄影家用大画幅相机拍摄维修前后的海珠桥。

模特们在海珠桥上走秀,时尚的服装与传统的海珠桥相得益彰。

  昨天,广州海珠桥维修完工正式通车,通车仪式上50对夫妻穿上礼服“跨越”海珠桥见证通车。

1949年,国民党溃退时,炸断了海珠桥。

1950年10月,海珠桥被炸断后重建通车。

  2012年5月15日,海珠桥抢修工程按计划推进,已完成桥面拆除、悬吊体系拆除,并将桥上的主要钢架结构整体拆下运送厂里重新打造。

2013年4月7日,海珠桥进行组装准备工作。

  2013年4月8日,海珠桥主桥中跨合拢,这标志着海珠桥三跨主题结构施工基本完成。

  轮船鸣笛、气球放飞、掌声雷动,昨日上午9点,广州市长陈建华和粤剧艺术家红线女等一行人漫步走过海珠桥后,桥上桥下成千上万名市民掌声如潮,欢庆80岁的海珠桥结束18个月的封闭大修。

  由于庆典仪式相当俭朴,现场清理工作提前结束,原定于12时才正式开放的海珠桥,提前到10时15分就放行,随着一辆白色小轿车的通过,海珠桥正式开始重新为市民服务。

  “老伙伴”14路

  重返海珠桥

  22条公交恢复正常线路

  自去年2月开始,海珠桥一直封闭维修,途经公交线路绕行解放桥、江湾桥及人民桥,一定程度上造成交通繁忙,市民等候公交时间加长。昨日,海珠桥终于维修完毕,重新连通“河南河北”,原经行的22条公交线路也将陆续回归,其中包括行走海珠桥逾半个世纪的公交14路,市民出行将更加便捷。

  随着昨日海珠桥重开,22条公交线路也陆续回归,其中,公共汽车夜6、夜8、夜22、夜30、夜32、夜33路等6条夜班线路从昨晚首班车起恢复经行海珠桥,剩余16条日班线路于今天首班车起恢复。

  海珠桥竣工于1933年,在这条老桥上,有一条公交线路,行经海珠桥逾半个世纪--14路,是广州最早的公交线路之一,也是首条连接广州“河南河北”的公交。半世纪以来,14路横越海珠和越秀两个老城区,与老桥海珠桥一起,见证着珠江两岸的发展。

  50年前,海珠区很多地方还是“土地方”,公交线路也不多。生活在海珠区的老乘客王伯滔滔不绝地回忆道:“我最初坐过的14路车是被广州人戏称为‘火柴盒’的老爷车,往后出现了18米长的‘大通道车’,尽管不断改进,14路公交车有限的车辆仍然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人们把高峰期满载的车厢比作沙丁鱼罐头……当年赤岗居民‘上广州’只有靠这个14路。14路从河南到河北每天经过的,就是海珠桥。”

  对于海珠桥与14路线,家在赤岗的“90后”小俊也有他的一份回忆:“孩提时代,坐14路‘游车河’过海珠桥去河北是一种有趣的休闲活动。当时坐车一定要坐稳并扶好把手,因为14路车经过的一些地方都是农村和农田,车子颠簸起伏。刚开始,14路公交车是前置发动机,发动机占的位置非常大,温度很高。小时候经常不小心碰到那个发动机,烫得又哭又叫的。”

  时过境迁,如今海珠桥经历多次加固、维修、扩建等工程,焕发新生,广州一汽巴士经营的14路也从最初的“火柴盒”,发展为今天的LPG空调大巴。但无论世事如何变幻,不变的是,海珠桥与14路线依旧连通着珠江两岸,承载着一代又一代广州人的记忆。

  一、16条公交线由解放桥走回海珠桥

  8路(中山八路-逸景翠园);10路(昌岗路-恒福路);14路(广卫路-赤沙);29路(纸厂-站南路);82路(中山八路-海珠客运站);86路(大学城(广工总站)-一德西);87路(逸景翠园-机场路总站);183路(广州火车东站-大基头);190路(大塘-麓景路);253路(瑞宝乡-罗冲围);夜班6路(中山八路-新滘东路龙潭村);夜班8路(赤岗-广州火车站);夜班22路(江南大道南-安华装饰城);夜班30路(南天商业城-罗冲围);夜班32路(河田路总站-纸厂总站);夜班33路(海珠客运站-中山八路)。

  二、3条公交线由江湾桥走回海珠桥

  13路(文德路-海珠客运站);88路(西场-南天商业城);544路(广州体育馆-纸厂)。

  三、3条公交线由人民桥走回海珠桥

  180路(广州火车站-沥滘(珠江御景湾));186路(广园新村-珠江医院);823路(逸景翠园-流花车站)。

  昨天是海珠桥开通期间系列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加上又是周末,赶来亲眼见证海珠桥新生的市民也格外的多。尽管庆典仪式从9时才开始,但是一早赶来的市民从7时许就把现场观礼的最佳地点--西侧人行桥挤得水泄不通,桥上站不下的就站在沿江路上,一眼望去密密匝匝全是人头。

  7点左右,距离开通仪式还有一个多小时,桥边就已经开始聚集了众多翘首以盼的市民。由于这一盛况有各路媒体直播,东侧的人行桥封闭不对市民开放,专门让电视台摆放直播车及各种后勤设备。靠近桥的部分路段进行交通管制,只保留西侧边桥供行人双向通行,许多专门赶早来观礼的市民只能退居“二线”在外围观看,“不能进去看,在外面看也好!”一位七点赶来的阿伯对此表示理解,但仍稍感遗憾地说到。

  提前1小时45分通车

  简单的仪式结束后,现场的工作人员立即开始清理现场,而交警也开始准备移动水马、调整交通画线,为海珠桥向机动车开通做最后的准备。

  由于现场清理只花了一个小时,比原定的时间要早,因此到了10时15分,海珠桥就向机动车放行。有趣的是,在海珠桥桥北上桥位,原本有一辆黑色轿车看水马准备放行,一度想等待一会成为首个上桥者,但是水马移动太慢,眼看自己身后排队的车也多了,黑色轿车不得不放弃上桥,绕行侨光路。

  最终10时15分,一辆白色小轿车从桥北正式开上海珠桥,幸运的首个体验了新海珠桥。随后南北上桥车辆逐渐增多,海珠桥也再度车流穿梭。不过记者看到,尽管周围有不少交警和协管员执勤,但是一些残疾人三轮车和周边批发市场的送货自行车不时违规在桥北行驶,给交通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在加强了执法劝阻后,现场秩序才得以恢复。

  不过记者注意到,尽管海珠桥正式开放,但桥北海珠桥西广场的绿化还没有彻底恢复,仍有小部分被围蔽,因此从桥北下桥的车流行经此处不得不放慢车速缓慢通过,而在桥南,由于南华东路和江南大道两个方向的车流都可以直接上桥,两股车流之间有时会互相干扰,因此未来这里仍需要交警完善红绿灯和交通指引。

  陈建华和红线女一起冲线

  早上8时40分左右,包括广州市长陈建华、广州常务副市长陈如桂、粤剧艺术家红线女等在内的嘉宾来到了现场,再次点燃了现场的气氛。

  9时许,随着桥下经过轮船的三声鸣笛,庆典仪式正式开始。市建委主任侯永铨率先致辞,他再三感谢海珠桥大修期间市民的包容和理解,并动情的说道,“海珠桥承载着几代广州市民的历史情结,也是我们广州人民的骄傲。”

  9时5分,侯永铨致辞结束后,市长陈建华以宏亮饱满的声音宣布海珠桥正式宣布,现场气氛顿时达到高潮,无数气球被放飞到空中飘过海珠桥,而现场围观的市民也不断鼓掌欢笑。

  随后现场的嘉宾们一字排开,大家踱步缓缓过桥,走过桥南端一早设置的象征终点的红线。一路上陈建华不时向身边的红线女赞海珠桥修得很漂亮。在嘉宾身后,50对爱侣和大修的施工工人、参加仪式报道的媒体、拜客广州成员等方队则尾随而行。

  9时8分许,嘉宾们走完海珠桥后,整个庆典仪式随即结束,但大家都不肯离去,几乎都三三两两在桥上继续观赏留影,而围观的市民也无人散去,有的还自发集体唱歌。

  ■现场特写

  “海珠桥是我们的鹊桥”人物:市民小张夫妇

  执子之手,与子“过桥”,在昨日的庆典方阵中最“耀眼”的莫过于由披着洁白婚纱的“新娘子”与西装笔挺的“新郎”组成的集体婚礼方阵了。据了解,参与婚礼方阵的50对情侣和夫妇上至“30后”白发苍苍的老人,下至年轻的“80后”。对比金婚的老夫妇,去年结婚的小张和小吴可以算是方阵中“婚龄”最短的夫妻。

  “那时,他住河北,我住河南,每次都要搭13路公交车坐十多分钟的车跨过海珠桥才能见面”。回忆起高中与丈夫相识的时光,小张一脸甜蜜。她告诉记者,海珠桥见证了他们爱情,所以当看到报纸上刊登这个活动时俩人毫不犹豫就报名参加了。

  过桥公交车曾经烧炭提供动力人物:市民方伯和尤伯

  拥有五十多年党龄的方伯和尤伯都是1933年出生的“老广州”,这次作为北京街的代表参与方阵队伍,主要是想来探望这位同龄的“老朋友”。“在文革时期,海珠桥上是不能骑车的,当时还没有什么汽车,上下班的时候桥上全部都是推着单车的人,一眼望去全是穿着蓝色和白色衣服的人。”尤伯看着手上颜色鲜艳的气球感慨道,经过这么多年,海珠桥越变越美,白天车水马龙,晚上灯光璀璨,早就不复当年单一的色彩了。

  “以前的公共汽车还是用大风炉烧炭提供动力的,上桥时常常马力不足,司机就要停车使劲摇‘手臂’。”同为北京街代表的李伯在回想当年公共汽车上桥时的状况不禁笑了。一旁的丘伯告诉记者,改革开放前,由于当时海珠桥的上桥坡度比较陡,当时载客的人力三轮车还专门在上桥处设立了“请乘客下车”的牌子,“以前还因此有个特别的职业——帮忙推车上桥,一般会收1到2分钱”。

  怀念骑单车过海珠桥的岁月人物:市民陈女士

  戴着一顶精致的遮阳草帽,身穿一件鲜艳的黄色上衣,全身散发着时尚感的陈女士在跨越海珠桥的人群中显得特别突出。“我专门挑了这套衣服参加通车仪式!”她告诉记者,海珠桥对她而言意义重大,早上六点多就已经赶来现场了。

  “我从小就在这里长大,我有多大岁数就走过海珠桥多少年”陈女士告诉记者,她现在已经五十岁了,每次路过海珠桥都会想起曾经的点点滴滴,“70年代时,我们小朋友经常在这附近的江边玩水,家长都很担心我们的安全问题。后来长大了,骑单车过海珠桥,最喜欢上桥时猛踩,然后下桥时两个手松开冲下去。那种感觉真的很过瘾!”。如今,她还常常晚上到海珠桥旁散步,伴随着海珠桥美丽的灯光她总会想起许多过去的美好时光。

  海珠桥不仅见证了无数人的成长,也见证了南北两岸的经济发展。陈女士告诉记者,八十年代父亲曾有机会分配到“河南”(海珠桥以南)的房子,但当时家人觉得过江不方便,所以不情愿分到那里,“现在就不同了,‘河南’真的很繁华,很多好吃的好玩的地方。我都常开玩笑说有点后悔了”。

  谈及此次修复工程,陈女士指着钢梁顶部的“海珠桥”三个大字说出了心中的疑惑和遗憾。“解放前这三个字不是说应当从右往左读吗?”她指出,虽然自己这一代人看到的已经是从左读起的顺序,但是不久前把照片给父辈看时他们都对此感到很疑惑,之前网上也有人在说,看来还是没有得到采纳。此外,“我本来以为样子上会有一些突破,但是现在看来好像没有变化”陈女士稍有遗憾地说到。在她看来,海珠桥的确需要保留下它的历史,但是也可以一点点的有所改变。

  为庆典助力 人物:志愿者华哥

  “四天前收到通知后,我就马上上网报名了!”广州青年志愿者协会的志愿者华哥告诉记者,他和妻子这次组成夫妻档,一起来为海珠桥尽一份力。“我六点钟就起床了,7点就来到这里了!”华哥的妻子梅姐说到,虽然已经组织过一次踩点,但是还是想早一点来现场帮忙。

  据华哥介绍,海珠桥开通仪式招募志愿者以来,广州青年志愿者协会内就有200多人报名参加,虽然最终只有150人左右入选,但很多没有入选的志愿者仍坚持来到现场帮忙。据了解,华哥和梅姐加入志愿者行列仅有两三年就以5000小时左右的志愿服务时长排名分列全市第二、三名。“我们一直都住在河南,每天过桥到对面上班,所以对海珠桥有种特别的感觉,希望能借此尽一份力”梅姐表示。

  修过那么多桥唯有海珠桥最受关注人物:工程人员方新跃

  方新跃是中铁大桥局海珠桥维修项目的经理,昨日他作为施工方代表也来到了现场。“我们公司修过很多桥,也建过很多桥,但像海珠桥这么受关注的桥我还是第一次见到。”

  “在施工过程中,固然存在一定的难点,但除了地方上的因素外,其他技术上的问题都能自己寻求到解决方法。修复工程的压力主要来源于市民的关注。”他表示,由于海珠桥的修复工作属广州市重点工程,因而在历时18个月修复过程中得到了各方的支持和配合。因为海珠桥地处市中心,市民对于文明施工,交通纾解,工程进展、安全、质量等问题都有很高的关注度。

  谈及在修复海珠桥过程中难忘的事,他表示,由于海珠桥的修复工程量较大,单位以前这方面的经验不多,并且鉴于海珠桥是旧桥,没有任何相关资料,只有现场进行维修才能发现问题。当时埋头钻研在技术上突破难题,推出一些创新举措的时光令他印象深刻,记忆犹新。

【编辑:王硕】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