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网购带来老裁缝的“第二春” 月收入最好有5000多

2013年09月03日 10:54 来源:钱江晚报 参与互动(0)
网购带来老裁缝的“第二春”月收入最好有5000多

  摆一台缝纫机,专门改衣服、修鞋子,一个月能挣多少钱?

  昨日,高沙农贸市场门口摆裁缝摊的王大姐给出答案:一个月收入有三五千元。

  虽然收入不错,可王大姐并不看好这个行业。她说,现在的女人都不太会缝衣服了。

  网购带动了

  “改衣热”

  裁缝摊、缝纫机,还有老式的大剪刀,这些我们童年时代再熟悉不过的街边裁缝,如今已经难觅踪影。但在高沙农贸市场门口,有一位王大姐,摆了这样一个老式的裁缝摊,已有5年了。

  一张木桌、两台老式缝纫机,以及一些零碎工具,就是王大姐的全部家当。

  “大姐,这个裤边你给我裁一下”、“师傅,我这个裙子能改短吗?”昨天上午九点左右,王大姐刚营业,就不断有人光顾。

  记者等了半小时,见王大姐手头稍歇,才上前搭话。“现在人经济条件好了,衣服破了都直接扔了,很少有人来补衣服,来我这里的,一半都是网购衣服尺码不对要改的。”王大姐说,早前不怎么兴改衣服了,可近两三年,改衣服的顾客忽然多起来,一问才知这些衣服大多是网上买来的。

  “网上买的衣服不能试穿,难免尺寸会有偏差,改个裤腿,每条五元;换个拉链,一般三五块;补个鞋跟,十块钱。”王大姐乐呵这网购给她带来“改衣热”。

  过去

  做衣服是家庭主妇的基本功

  “我做的活不难的,我们年轻的时候,和我一个岁数的都会点针线活。”一边工作,王大姐一边回忆起她的故事。上世纪80、90年代,裁缝是个赚钱又体面的行业,王大姐跟着一位手艺精湛的师傅学会了这门手艺。以前的人很少买衣服,都是买了布料,到裁缝店里找师傅做。“我们年轻时候,裁缝机就是嫁妆,几乎家家户户都会有一台,大姑娘小媳妇都会自己做衣服,那时候如果你到裁缝店让人帮你改裤脚、换裤链,根本没人理你,人家嫌钱少都不做你生意。”

  那个时候大家都流行找师傅做衣服,“我做姑娘的时候,学手艺的那家裁缝店,每天摊子前排队的人都有十几个。给客人做出一身衣服,是件很有面子的事情。”王大姐自豪地告诉记者,当年靠着一手好的针线手艺,加上这“三大件”之一的缝纫机,嫁给了现在的丈夫。

  现在

  还有几个女人会缝缝补补吗

  为了讨生活,王大姐和丈夫在2005年来到下沙。说起开店的经历,王大姐说:“泡水、剪裁、做工、熨烫,整个流程下来并不轻松,光说衣服的扣眼,一个扣眼就是40多个针脚,不少裤子还得锁边、缝裤脚。天一暗,这眼睛就雾蒙蒙看不清。有时候活一多,睡觉时间都不够用。”

  王大姐记得,刚来下沙的时候,裁缝是不少的,后来,许多同行嫌累,赚钱又少,就陆续改行了,现在农贸市场周边的裁缝,只剩她一个。

  5年的时间转瞬即逝,王大姐的小小裁缝摊,仍然保持着原来的模样,仿佛时光在这里凝滞。王大姐说,尽管生意一直都不错,但摊位前再也没有数十人排队的场面了。

  “现在时代变了,虽然你看着生意还行,可我觉得,我们这种手艺人也该被淘汰了。”谈到未来,王大姐说,最多再摆10年摊,自己也要退休了,但现在没人愿意学裁缝,连女儿也无意继承这个摊,自己一身裁缝手艺估计也找不到传人了。(记者 李思璇 见习记者 徐艺杭)

【编辑:杜雯雯】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