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异地就医麻烦成“漂老人”养老最大心病

2013年09月14日 15:49 来源:工人日报 参与互动(0)

  有一群老人,他们为了“追随”子女,从这个城市移居到另一个城市,或者从小地方搬到大都会……他们或许有了新居住地的户口,但除了子女,他们几乎没有其他亲朋在身边,他们常常被称为“漂老人”。

  这群老人,平时忙着照顾孙儿,倒也自得其乐。但当生病时,一个难题就会如山倒般“扑面而来”,压得他们难以喘息。

  林林的父母就是“漂老人”中的一员,他们一家刚刚经历了这么一次“折腾”。

  几天前,林林和58岁的妈妈坐了12个半小时的火车,从北京回到老家哈尔滨。

  下了火车,母女俩直奔哈尔滨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

  “节省时间、怕耽误病情。” 林林说回家看病“很无奈”。林妈妈是哈尔滨市企业退休职工,尽管早已随林林在京定居,但作为“漂老人”的一员,无法享受北京市医保待遇,“看病会很麻烦,还多花很多钱”,经过反复咨询比较,最终,母女二人决定回哈尔滨就医。

  垂老退休的父母不免期望跟异地就业儿女同在一城。留,是“空巢老人”;“漂”,却要面对就医报销难、费用高昂甚至要自费。在哪看病,成了“漂老人”的“心病”。

  目前,统一的《社会保险法》已实施两年多,但我国现在却有城镇职工、城镇居民、新农合三种基本医疗保险制度,2000多个医保统筹经办单位,2000多种医保目录和报销政策。由于医保信息不联网、政策不统一,异地就医报销面临难题,难倒的,大多是已经退休的“漂老人”。接受记者采访的医保专家表示,医保跨区域转移结算困难,正伴随近年来人口频繁流动日益凸显。

  异地门诊全自费 , 很多老人不敢看病

  数日前,林妈妈出现头晕、胸疼等症状,林林带着她来到北京市朝阳区的中日友好医院,她向记者出示的医院收费单据和就诊记录显示,林妈妈做了心电图、脑部CT等几项检查,加上输液,一共花费了1000多元。

  “没查出是否心脏或者脑血管有问题,医生建议做进一步检查。”林林又带着妈妈在西直门附近的一家中医院就医,这一次,同样未能确认是否有心脏病,医生建议做更多、更深入的检查,林林再次花费了七八百元。

  “近2000元钱的花费,全部自己承担。”林林咨询了哈尔滨市医保中心,享受哈尔滨市企业退休职工医疗保险的妈妈要想报销在京医院检查的医药费,必须是急诊,必须接受住院治疗,并且必须在住院5日内向哈尔滨市医保部门备案,“但门诊无法报销。”

  林妈妈的遭遇并非个案。

  2012年,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享受医疗服务总人次达2.3亿人次,但全国跨统筹地区转移基本医疗保障关系仅89.7万人次,这极少的比例中“漂老人”所享受的,更是很少的一部分。矛盾的是,越来越多的独生子女家长正在成为“漂老人”。

  异地就医麻烦,成为“漂老人”当前养老最大的“心病”。

  在北京,不敢看病;回北京,药物塞满行李箱,正在成为许多“北漂老人”生活的一景。

  李贤的父母退休后,随自己和姐姐定居北京。李妈妈称,小区带小孩儿的,好多都是外地老人,在北京没朋友、没亲人,没有自己的生活圈子,但最麻烦的是“不敢看病”。李妈妈看门诊都是自费,检查加上开药,“感冒一般都得花上千元钱,一个月退休金没了。”

  李妈妈说,好多这样的老人都不敢在北京看病,都扛着或者自己弄点药吃吃。

  小区邻居是北京市企业退休职工,介绍了一种专门针对李妈妈腰疼的膏药,李妈妈让李贤去朝阳医院购买了6盒,花费了300多元。“同样的科室开药,北京邻居挂号2元,我儿子花42元,人家药费还不花钱。”

  李妈妈所说的是北京市门诊制度的改革,2012年,北京市不少三甲医院的“挂号费”改称“医事服务费”,人次门诊收费按医生级别分别定为42元、60元和80元,较原挂号费翻了8倍至14倍,北京医保给予定额40元的报销,但“漂老人”只能连同药费全部自付。

  李妈妈向记者展示了她的医疗箱,满满一大箱子各种药物,既有感冒发烧药,也有她高血压吃的常用降压药。“小区外地来京老人都有的,回老家什么都可以不带,但一定要去医院开药带过来。”记者翻看时发现,有好几种需要严格遵医嘱的抗生素类和镇痛类药物,有的已经过期。

  这些境遇并非大城市才能看到。

  张珊的公公婆婆是首钢职工,但是所在企业却位于河北唐山市。退休后,他们随儿子来到北京。尽管他们享受北京医保待遇,但二次报销依然得回唐山。每到报销季,就得请人带来带去,让两位老人烦心坏了。“看病多出的钱都要自己先垫,年底再请人带回去,非常麻烦。”门诊报销难,难在个人账户支配方法不同

  对于大多数老人来说,小病不断、有慢性病是常态,门诊成为他们最常去的地方。

  张珊的父母则遇到了不同的问题。两位老人正为省内医保无法统筹发愁。随张珊姐姐定居昆明的他们,是云南省曲靖市企业退休职工,同样,他们也无法享受昆明市医疗保险待遇。“定点医院很麻烦,门诊也是基本报不了,可小病不断的我们最常看门诊。”

  目前,我国医保制度是统账结合,缴费资金分拆成两块,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个人账户,职工交工资的2%,用人单位缴费为职工工资总额的6%,其中4%~5%计入社会统筹基金,1%~2%计入个人账户。个人账户用于支付参保人门诊医疗和药品费用。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副教授彭浩然介绍说,门诊报销难,主要原因就是因为个人账户转移难。

  据了解,个人账户部分,各地的管理不尽相同。个人账户基金可以转移使用,也可以退还本人。北京市的医保个人账户,具体使用由个人掌握,医保部门不进行干预。而不少地方要求提供门诊和医药的费用单据,实报实销。异地居住的老人报销门诊费用都有难度,还要在规定的时限将单据寄回当地,错过了时间也无法报销。

  异地住院并非完全不可以

  小病不敢看,大病能不能在异地看,还能享受已有医疗保险待遇呢?

  林林咨询了哈尔滨市医保部门,答案是可以把医保关系转出去。医保部门的工作人员说,医保关系的转移有严格的次数限制,不能转出转入来回折腾。

  在广东,大量南方老人随子女居住,刘桂花就是其中一位。今年夏天,刘桂花需要做腰椎和宫颈瘤两项手术,她女儿李艳在当地供电部门工作,夏季供电任务繁忙无法请假。老人很胖,一米六的个有180多斤,在炎热的夏天无论坐火车还是乘飞机,都无法让人放心。“何况回家手术,谁照看,谁签字?”与老家湖南医保部门多次交涉后,获准在深圳异地医保,但前提是必须去“定点医院看病”。

  能够支持林妈妈和刘桂花在异地看病,所谓转出来的那部分,就是他们在当地所交的社会统筹部分。大多数“漂老人”异地医保待遇享受难,难的正是社会统筹的转移。

  据了解,我国的社保系统是按省建立的,医保是地市级统筹。由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平均工资水平不平衡,各地缴费比例和支付水平不一,沿海发达地区与中西部贫困省区的医疗保障水平差距较大,导致参保者的医保关系异地转移结算难。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官方社保研究机构研究人员告诉记者,如果按相同比例投入,富的地方出的钱多,转入的退休老人多,医疗费用支出相应多;而穷的地方出的钱少,转出的退休老人多,费用支出的少,反而医保基金盈余增多。所以,经济发达的地区不太愿接受异地医保退休老人,更不愿意让他们在转入地“花大钱住院”。

  近日,国务院有关部门指出,到2015年全面实现统筹区域内和省内医疗费用异地即时结算,初步实现跨省医疗费用异地即时结算。

  北京市和平里街道社会保障事务所所长崔剑平长期从事基层社会保险工作,他认为,很多地方省内还未实现统筹,比对工作非常复杂。“打个比方,首先得河北省内统筹后,才能和北京市建立比对系统,北京如果要和河北大大小小几十个县市去比对,实现困难。”他说:“地方医疗水平、经济水平差异这么大,会不会都涌向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也是问题。”

  异地住院报销差异大

  记者了解到,对于极少部分获得批准外出就医的病人,他们所能享受的医保报销比例也要比在当地医院看病低很多。

  医保部门工作人员告诉刘桂花,她在深圳只能在规定的几家医院看病,在其他医院不予报销。即使是定点医院,在深圳医保目录但不在当地目录内的药品,也不予报销。

  “还是回家看比较合适”是彭浩然针对当前医保的现实建议。定点医院的收费水平不一,服务水平不一,基本药品目录不一,也是导致医疗保障保险异地报销难的原因。

  林林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住院做一个核磁共振,北京一般医院的收费是900多元,哈尔滨是580元,哈尔滨市可以报销住院费用的70%,这样林妈妈可以报销406元,自己仅仅需要支付174元,但林妈妈如果在北京住院就医回哈尔滨市报销,还是只能报销406元,剩下的500多元需要自己支付。

  “报销完比哈尔滨全自费还贵。”林林说,门诊的就诊经历让她感觉北京看病不仅手续麻烦,而且花费很难控制才毅然回到哈尔滨。在哈尔滨医大四院住院接近一周,几乎做了所有心脏类的“昂贵检查”,还有查颈椎病的核磁共振,结算时林妈妈自费2000多元。“在北京这笔费用至少上万元。”

  林林和李艳均是独生子女,北京和深圳都向她们的父母提供了“随子女入户”,但老人入户只能享受公园年票、65岁以上公交车优惠等“小利”,养老、医保关系均无法转移。“人老了,最需要的看病报销政策无法享受,一纸户口,有啥意思?”

  林林担心的是,如果妈妈不是58岁,而是68岁,甚至78岁时,她又该怎么办,难道还坐火车回去吗?年老再加上生病,老人能经得起折腾?!记者 罗娟

【编辑:何敏】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