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一页 云南省委书记狠批昆明大拆大建 短命建筑成城市之痛(2) 查看下一页

2013年10月11日 10:32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建筑“短命”现象原因复杂

  记者梳理发现,我国学者对“短命建筑”归纳了“质量问题”“规划调整”“追求政绩”“暴利驱使”等多个原因。而因质量问题拆除的地标性建筑是少数,其中一些建筑还是“楼坚强”,如辽宁科技馆因建筑质量过硬,爆破时不得不加大炸药用量。大量建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火柴盒民房,因规划品位低、建筑质量差、设施不完善而被拆迁改造。

  部分业内人士表示,中国式大拆大建背后,有着政府官员和开发商等群体依靠城建拉升GDP创造政绩、牟取房地产建设暴利等因素。而城市规划缺乏权威性和连续性,也是重要原因。

  “我国很多短命建筑的产生是由于空间布局的不合理性,或者是因为政府规划的改变。”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原主任牛凤瑞表示,城市规划缺乏预见性和政府盲目追求利益导致政策的不连续性是造成“短命建筑”频现“罪魁祸首”。如果政府能在规划前或者拆除前综合考虑,很多不必要的浪费完全可以避免。

  一些城市规划专家表示,规划朝令夕改的短视观念、利益驱动是短命建筑的直接推手。无论是拆还是建,都“全靠领导一句话”。其中有的城市,换个领导,就要变个样。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潘家华、河北省建筑设计研究院专家蒋群力等表示,我国规划法律地位和权威性不强,缺乏连续性,政府为了增加卖地收入、拉动GDP增长、提高政绩而热衷于大拆大建,“一任市长一个规划”现象并不罕见。无论是现有规划,还是已落成的建筑,动辄就推倒重来。

  业内专家表示,一般而言,城市总体规划是以20年为期限进行编制,而经济社会发展是“5年计划”,这就容易造成城市规划赶不上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

【编辑:马婷婷】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