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福建日报:科研经费何以沦为“唐僧肉”

2013年10月18日 13:15 来源:福建日报 参与互动(0)

  1 1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科技部部长万钢对科研经费“恶性问题”连说两个“愤怒”,并表示“痛心”和“错愕”。

  部长之怒,也是社会之痛。近年来,科研经费存在的问题,以及申请使用过程中产生的腐败现象,早已是公开的秘密。据中国科协调查,科研资金用于项目本身仅占40%左右,大量科研经费流失在项目之外。另一方面,我国科技研发经费支出,每年以20%以上的速度递增。2012年,全年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高达1 0240亿元,占GDP的1.97%。科研经费使用中出现的“黑洞”,令人触目惊心。

  其实,国家对科研经费的使用,已出台了一系列较为严格的规定。然而,科研经费仍然沦为人人争抢的“唐僧肉”,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牛栏看似粗大结实,却因空隙太大挡不住偷腥之猫。现行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在某些方面不够严格,也失之于粗。比如,一些规定的上限与下限,差距过大;一些要求过于原则,模糊空间大,这都可能给科研管理部门过大的裁量权。又如,科研经费划拨与使用过程,相关的评估规定不够具体,容易应付;报销规定也不细,约束不了专款不专用的问题。相关规定的粗放,难免给一些人可乘之机。

  当然,再严密的制度也会有漏洞,让少数“蛀虫”钻了空子,这固然与他们学术不端、法律意识淡薄有关,也同时折射出科研经费监督的缺位,为权力寻租和暗箱操作留下了空间。尽管经费审批有一套严格规定,但只要申请人打通关节,经费管理部门就能私自降低审批门槛,看似审批程序都在走,其实只是走过场。费用报销中,由于监督通常流于形式,一些人便把吃喝什么的,统统往科研经费的大筐里装,想装多少装多少,还形成了一条隐秘的腐败生态链,教授、财务人员、科研仪器采购人员等都卷入其中。难怪浙大教授陈英旭套取千万元科研经费的行为,直到课题结束一年多,国家审计署进行抽查审计时,才被发现。

  纵观这些年的科研经费腐败案,不论是七年前的上海交大“汉芯造假事件”,还是今年初的中科院段振豪贪污案,除了当事人,鲜见涉事的官员或相关人员被追责。惩处力度不足,客观上纵容了科研经费腐败现象的发生。

  科研经费腐败不仅造成资金浪费,更腐蚀学术肌体,阻碍科技创新。当真正需要经费支持的项目吃不饱时,当科研人员把宝贵的时间和精力花在拉关系、跑项目、报假账上,当“科研老板”、“富翁教授”越来越多时,潜心研究的科研人员就可能越来越少,有价值的科研成果从何而来?

  科研经费的每一笔小账,都关系到科技进步的大账。管住用好一分一厘,考量着科研管理部门与科研人员的道德自律和职业操守。科研项目负责人应该对相关规定有敬畏之心,严格执行规定,如实申报和使用经费。惩治科研经费乱象,也是政府部门的重要职责。除了对科研经费管理制度的漏洞进一步补充和细化,破题之关键,在于建立一个公开透明的科研经费监督机制,将科研经费从审批到使用各环节凡是能公开的信息,都晒在阳光下,让行业和社会共同监督;对科研经费腐败挥出重拳,一律“零容忍”,出现一起查处一起。如此,才能将好钢花在刀刃上。

【编辑:吴涛】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