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把解决“办证难”作为一个检验

2013年10月21日 10:37 来源:湖北日报 参与互动(0)

  近日,老百姓“办证难”的问题再次为央视等多家媒体所关注。“北漂小伙返乡6次跑3000公里办护照”“孕妇4个月内跑20趟才办成准生证”成为新的典型事例被曝光,引发社会的强烈关注和共鸣。

  无论是媒体的报道,还是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体验来看,“办证难”已经一点也不新鲜,也一点都不特殊。《新京报》前日的一项调查显示,80.9%的受访者表示遭遇过“办证难”。具体到难的方面,“不说明具体流程,多次要材料”“互相推诿”及“脸难看”占据前三位。

  “办证难”的问题还在层出不穷。新近曝光的事例算得上典型,但很难算得上是极端。曝光之后,具体的问题能够迅速解决,相关人员也受到连夜问责,但“办证难”作为一个群众反映强烈的现象,并没有消失。

  我们也不是没有反思过“办证难”的问题。信息公开不够、审批事项烦琐、行政效率低下等等根源也一再被总结和剖析,但是现实也在表明,反思、总结并没有让问题彻底解决。新闻媒体不可能去穷尽所有的“办证难”事件,问题的解决也不可能只停留于“曝光一起、查处一起”之上。从原点出发,“办证难”的解决指向了两个问题:

  其一是,衙门作风的积习究竟能不能改得掉?“办证难”显然不是客观之难,而是主观之难。主观之上,“办证难”有时来自故意刁难、权力寻租,而更多的时候,很多公职人员未必有“给群众找麻烦”的恶意,却有“宁愿你麻烦,不愿我麻烦”“你麻烦是正常,我麻烦就不正常”的惯性。如果对这样的惯性习以为常、习之不察,那即便是媒体曝光,也永远只能对个案起作用;如果永远视这样的不正常为正常,那在很多公务人员心里,这样的事例反而还成了“倒霉”、“防曝光意识不强”的结果。

  其二是,我们的社会管理跟不跟得上社会的发展变化?这次曝光的“办护照难”“办准生证难”的典型之处就在于,如果工作地、居住地和户籍地不同,如果各地相关政策又不衔接,办证就会成为高难度之事。民众不断变化发展的就业需求、生活需求与政府部门的管理方式、管理程序、管理思维之间,到底是谁去适应谁,谁以谁为中心去调整?这样的道理,说起来简单,但真正在现实生活中却是另外一番景象。在人口自由流动增多的今天,在这种画地为牢、叠床架屋、互相掣肘的坚硬机制面前,办证如何能不难?

  办证是老百姓跟政府管理部门打交道最为平常、最为直接的窗口。在这样的窗口,每一个人都在直接体验政府部门的办事作风、办事效率,体验公务人员对老百姓的态度和情感。如果“办证难”还依然成为社会反感最为强烈的现象之一,如果老百姓一需要办证、办事,就不免要与“折腾人”“跑断腿”“找关系”联结在一起,成为一种司空见惯的负担,那如何称得上是在解决“群众深恶痛绝、反映最强烈的问题”,怎么说得上是“以群众满意为标准”?

  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直接指向了作风问题,体验群众之难、削减行政审批、简化办事流程也成为各地各部门的普遍行动。在这里,我们不妨把解决“办证难”问题当做一个检验,看看“办证难”到底还要在老百姓的生活里停留多久,能不能彻底蒸发、不复再来。(评论员 李琼)

【编辑:杜雯雯】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