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探访三河非遗“乔氏鸟笼”:世代传承精益求精

2013年11月12日 12:07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网廊坊11月12日电(宋敏涛 徐丽坤 张春娥)养鸟之习,古已有之,遣兴怡情,健身养性。而说到鸟笼制作,在北方,大多数养鸟、喜欢玩鸟笼的人都知道“乔氏鸟笼”,“三河乔”鸟笼作为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已远近闻名。

  11日,记者来到河北省三河市西关村“乔家大院”,见到了正在做工的乔宗庆。乔宗庆家中客厅的墙上专门设置了一排双层陈列柜,上面摆满了他的得意之作。“这是竹鸟笼,这是木鸟笼,这是乌木笼,这是驼骨笼……”乔宗庆一边向记者细数他的宝贝,一边向记者介绍:“鸟笼主要有百灵笼、画眉笼、金丝雀笼等五大类,要说样式什么的,那就更多了,不同的鸟用不同的鸟笼。”

  今年59岁的乔宗庆是“乔氏鸟笼”的第三代传承人,制作鸟笼也有30多年。乔宗庆告诉记者,“乔氏鸟笼”起源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曾因其父亲乔玉章创制的竹制鸟笼物美价廉而誉满京城。改革开放后,养鸟之风又起,他多次到北京各鸟市考察,发现鸟笼供不应求且质次价高。为此,他决心继承父业,专门从事鸟笼制作。

  乔宗庆告诉记者:“制作鸟笼,不仅要有技艺,还要有创新;不光要靠手艺,还要靠灵感和悟性。你看,像这个小叶紫檀鸟笼,是我花了四个月功夫研究出来的,从选料到做工都花费了太多心血,手艺活儿,往往最需要灵感,不舍得卖。”据乔宗庆家人介绍,乔宗庆做事认真,对制作鸟笼可以说到了痴迷的境界,多年来总宅在家里一门心思研究制作“乔氏鸟笼”,凌晨一两点睡觉是常事。在他的眼里,每件作品都有瑕疵,都有进步的空间。

  据介绍,“乔氏鸟笼”的制作工艺多达165道,做工精细,考究,耗时较长。“从选料、制笼腔、制拉条、制笼顶到最后的组装鸟笼,一共需要165道工序。鸟笼讲究精细美观,所以必须保证精细度,通常毫米是我做工的计量单位。”谈到制作工艺,乔宗庆如数家珍:“选料更是一个讲究活儿,竹节大的不能用,竹子表面有斑点的不能用,通常都得我亲自去江南一带选毛竹。去年选了3000多棵竹子,能用的也就1000多棵,基本上10棵竹子最后能用的顶多也就4、5棵。”

  之后,乔宗庆小心翼翼拿出他的珍品——三贴皮,乍一看,与其他的竹制鸟笼并没有什么区别,细看才发现,它更为精细、结实,圆润、美观,摸起来更加光滑,“通常,普通的鸟笼用竹子内瓤制作,而这个鸟笼整个都用竹皮制作而成,三面贴皮,保证了鸟笼的美感,整个鸟笼最考究的工艺在于几个竹节整体贴合,对称分布在鸟笼两侧,浑然天成。”乔宗庆兴致勃勃地介绍着。

  据介绍,目前“乔氏鸟笼”并不愁销路,用乔宗庆的话来说就是:供不应求。多年来“乔氏鸟笼”远销国内外,日本、新加坡、北京、山东等地的人们纷纷慕名前来购买。但乔宗庆告诉记者:“不是所有的人都能买到我的鸟笼,只有你真心看上我的鸟笼,不论是说好还是不足,只要能说出个门道来,不管钱多少,我都愿意卖,但是如果你不懂我的鸟笼,那么给多少钱我也不卖。”

  作为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是个大问题,看着正在做工的儿子,乔宗庆笑着告诉记者:“‘乔氏鸟笼’后继有人,儿子乔梁从小就痴迷制作鸟笼,这些年学习继承了他制作鸟笼的全部手艺,是“乔氏鸟笼”第四代传人。”(完)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