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扬子晚报:不能用“随地吐痰”的方法来说问题

2013年11月20日 08:42 来源:扬子晚报 参与互动(0)

  18日,一则“雾霾使鲜红色肺6天变黑肺,逆转几无可能”的新闻在网上引发热议,谈PM2.5色变的人们再次受惊。可就在当日,报道中提及的研究者、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环境卫生教研室主任宋伟民教授称,该报道中的描述与事实不符,他本人没有接受过相关采访,也从未说过上述言论(10月19日新华网)。

  现在这类一惊一乍的科研结论不少,究其原因,有科研机构或专家说法不严谨或急于披露阶段性研究结果;有媒体自己知识储备不足,理解有误;有媒体甚至已习惯于用一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手法哗众取宠或耸人听闻,如轻率发布依据不足的问题数据并随意解读;或是形成模式化的解读套路,如不全面了解背景和全文,拎出只言片语,隔断性解读和评论。

  为何会出现这类舆论乱象?原因之一是现在有些专家和媒体人认为,对缺点和不足,如PM2.5污染等说过头一些,更有利于提高各方对该问题的重视并可以得到及时解决。其实不然,有时恰恰相反,对问题的不实拔高和抹黑不仅会引起社会认识的混乱和恐慌,还会导致人们对相关量化指标的麻木不仁,甚至造成对社会现况的误判和影响信心等。当下,有些问题的确很严重,但不能反正已经不好了,就“随地吐痰”,这样只会越来越糟。这种“一惊一乍”的科研解读当下问题的“爆料法”本身就是问题。如果我们习惯了这类做法,还指望靠它解决问题,则是更大的问题。

  我们不应隐讳自身的不足,百姓对民生的方方面面数据也应有知情权,但公布一国或一地的与民生有关的科研数据,如某种病的致病因子和发病率等,是一件非常严肃和慎重的事,必须言之有据,不能随便。对与群众日常生活密切有关的衣食住行的安全,政府主管的科研部门和院所应该投入主要的精力、经费和时间加以研究,特别是要有周密的科研方案和长远的追踪对比观察,拿出的结论要令人信服,经得起科学和历史的考验,并通过权威途径发布。

  欧美国家为了得到某一类健康数据,往往要做长达几十年和几代人的追踪和调研,最后也是由政府部门权威发布,在说法上做到科学、统一和规范,以免扰民恐民。例如,美国麻省的弗莱明翰心脏研究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流行病学人群研究之一。该研究从上世纪30年代起就对弗莱明翰镇5千多人进行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调查,至今仍在追踪,涉及几代人。多年来,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依据“弗莱明翰心脏研究模型”得出的多种结论,以官方名义颁发的预防心血管病指南,权威、可信和可操作,受到包括美国人在内的全世界高度重视,成了世界各国预防心血管病的基本参考模板。这种对“说问题”数据的科学态度和严谨做法,非常值得我们借鉴。(江苏 顾德宁)

【编辑:杜雯雯】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