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北京“井下人”搬进职工宿舍:“原以为会死在井下”

2013年12月11日 07:08 来源:北京青年报 参与互动(0)

下午3时许,王秀青正在签合同

王秀青拿着房门钥匙和新室友刘师傅聊天

下午4时许,王秀青坐在床边看合同

下午6时许,王秀青在超市挑选衣服

  导读:昨天下午3时许,在丽都地区井下居住长达十年的王秀青与北京城市学院正式签订了劳动合同,从昨天开始,他正式成为该校总务处后勤部门的一名员工。同一天,河南省民权县政府工作人员对北京青年报记者表示,曾居住在井底的全姓老人已回乡体检,未来将在当地敬老院工作。

  王秀青说,“我原以为我会一直住在井下,没想到现在搬进了新宿舍,还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校方工作人员表示,“我们会帮助他完成角色转换,让他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真正走出井底生活。”

  昨天下午3时许,“井底人”王秀青与北京城市学院签订劳动合同,从昨天开始,他正式成为该校总务处后勤部门的一名员工,除了每月2600元的基本工资、五险一金的福利保障,学校还将为他补助1000元。此外,他还搬进了学校为他安排的职工宿舍。

  “幸福来得有些突然。”王秀青说,“我原以为我会一直住在井下,没想到现在搬进了新宿舍,还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北京城市学院办公室主任曾玉红告诉北京青年报记者,学校一直很关注“井底人”事件,看到相关报道后,第一时间前往王秀青的家中了解情况。

  考虑到王秀青的年龄问题及身体状况,学校在第二教学楼的一楼为他安排了一间职工宿舍,与另一位后勤人员刘师傅同住。“床是上下铺的,他们住下铺,上铺则放些杂物等。房间内电视、柜子、暖气等都有,被褥、牙刷、毛巾等生活用品也给王师傅准备好了。”

  下午3时许,王秀青来到学校四楼人事处签订了一份为期三年的劳动合同,合同自昨日起正式生效,有效期至2016年12月9日。“早上8点上班,下午5点下班,周六、周日正常休息,寒暑假也是随着学校的安排走,校职工寒假也有三个星期的休息时间。”曾主任表示。

  曾主任告诉北青报记者,学校后勤人员的基本工资为2600元,但是鉴于王家的实际情况比较困难,所以还会从学校的爱心基金中每月拿出1000元做补助。试用期一个月,工资2500元。“后面具体工作多久将由王先生自己决定,学校想长期聘用他,并且会给他办齐五险一金等全部手续。明天还会安排他去中关村医院进行入职体检,手续办妥之后他就正式上班了。”

  学校总务处负责人刘女士介绍,“王大哥将到学校总务处从事工勤工作。刚开始,他会从事修理桌椅、维护花卉和巡楼等简单工作,试用期内会根据他的实际情况再作安排,并进行相应的岗位培训。我们主要的目的是帮助他完成角色转换,让他能更好地适应社会。”摄影/本报记者 郝羿

  特写

  进新家第一件事:看合同

  昨天下午,王秀青开始了他在北京城市学院的生活。“谢谢好心人,我有新工作了。”签合同的时候,他只是听着工作人员的介绍,没有顾得上看合同。然而,当他坐在新宿舍的床上时,他捧着合同,仔细地端详着。

  他没看合同 但签得很慢

  下午2时40分—3时50分:学校办公室

  下午2时40分,王秀青在一堆人的簇拥下走进了北京城市学院。面对媒体的镜头,他淳朴的脸上挂着几分紧张的表情。“谢谢好心人,我有新工作了。”

  “有三份文件需要您填,一份是劳动合同书,一份是校内工作人员登记表,还有一份是社保的单子。”学校四楼人事处的办公室里,王秀青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在文件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他并没有看合同,但是他签字的速度很慢,每一笔每一画都显得那么慎重。

  坐在床边 反复端详《劳动合同书》

  下午4时—6时:职工宿舍

  “你有钥匙吗?”坐在第二教学楼东边的一间宿舍里,刚刚拿到宿舍钥匙的王秀青有些不好意思地摸摸头,问了问坐在一旁的刘师傅,“我就怕有时候忘记带钥匙,进不来。”说罢,他在宿舍里找起了细绳,“找根绳子穿上,这样我就不会忘记了。”

  对于刚刚搬进新环境的王秀青而言,这一切似乎来得有些突然。

  从居住了10年的井下搬到明亮的职工宿舍,每当有人问起王秀青的感受,不善言辞的他只是不住地说:“我很高兴、我很感激。”

  靠在宿舍的床沿边,他拿起手边的《劳动合同书》反复端详着,表情里藏着几分欣喜又裹挟着几分不安。“我还没想好要干啥,但人家很照顾我,我得好好干。我没啥文化,来这儿就当学习了,以前只能送孩子去学校,没想到现在我也住进学校里了。”

  搬进新宿舍的王秀青只带了一个红色的环保袋。“我没带什么东西,只有一件上衣和一条裤子,里面还有好心人捐的钱。”其中一个信封上面写着“敬自强不息的父亲王秀青”,他已经皲裂的手轻轻划过信封上的每一个字。他觉得,这句话的分量很重,无论之前吃过什么苦,都值。

  离开宿舍之时,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王秀青拿着钥匙尝试了好几次,终于学会了开门锁门的方法。他回头看了眼门牌号,有些不放心地离开了自己的“新家”。只是这一次,他不必再担心自己的家被封了。

【编辑:马婷婷】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