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雾霾破纪录治理太淡定?

2013年12月11日 16:10 来源:人民法院报 参与互动(0)

  雾霾当然迟早会散去,而PM2.5的纠结也不仅仅是爆表的问题,眼下的问题是,面对屡屡轻易破纪录的雾霾,我们究竟还能做些什么?

  12月8日,中央气象台将雾、霾双预警降为黄色,这已是发布双预警的第七天。这两天,因北风出现,华北地区雾霾开始逐渐消散。至此,伴随着12月来临出现的这场雾霾,已波及25省份,100多个大中型城市。中国气象局的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全国平均雾霾天数为52年来之最,安徽、湖南、湖北、浙江、江苏等13地均创下“历史纪录”。

  雾霾的烦恼,终于从京津冀的喷嚏、发展到长三角的感冒。那些“执子之手”而看不到脸的冷笑话,终于可以随便换个城市名都通用起来了。雾霾当然迟早会散去,而PM2.5的纠结也不仅仅是爆表的问题,但眼下的问题是,面对屡屡轻易破纪录的雾霾,我们究竟还能做些什么?

  这个问题多少有些无力感,起码眼下来说还是这样。一者,譬如环保部负责环境应急的专家表示,雾霾应急主要还是各个省为单位做,难以做到更大范围的应急减排。因为,有很多车辆在各省之间日常运输,全部限行的话,会影响正常的社会经济生活秩序。目前主要是各省细化方案,区分外地车辆和本地车辆,将限行集中在城区里面。二者,根据环保部门的通报可以发现,雾霾的成因一方面是气候原因,即静稳天气不利于污染物扩散,另一方面是大量污染排放源源不断。虽说气候是外因,但是在污染排放难以立即减少的情况下,外因就成了决定性因素。换句话说,眼下城市的好天色,基本还真的只能靠“大风吹”。

  说这些的意思,并不是要否认长效治理。事实上,解决雾霾的关键,确实还在于点滴累进中。去年,环保部、发改委、财政部就联合下发了《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这一规划也是我国第一部综合性大气污染防治规划。此后是今年9月,国务院又发布《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十条措施,被称之为“国十条”,进一步推进了治理进程。地方治理似乎也没闲着,譬如上海市在本月5日和6日先后启动重度污染和严重污染应急措施后,实施重点工业企业限产限污或停产、停驶30%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公务用车等。只是,面对“雾霾致京港澳高速拥堵,12小时货车只挪3米”等现状,公众还是有点等不及的焦虑。

  这是一个最基本的共识:穷尽一切努力,才能把好天色交给大风来治理。

  事实上,眼下可做的、能做的、该做的,还有不少静悄悄地处在“空窗期”。一是监管可能还大有空间。譬如12月8日,雾霾大范围来袭,山东17市几乎全线失守,而就在当天山东省环保厅组织的一次突击检查中,竟有企业把执法人员拦在门外。经济利益与社会效益的矛盾与对垒,考验的不仅是环境执法的刚性问题。二是协同机制还很苍白。在不久前的2013中国城市学年会上,杭州代市长张鸿铭就提出“走出雾霾困境、区域联动很关键”的观点。此后,环保部长周生贤也强调,建立大气污染防治部际协调机制是治理大气污染的重要举措。遗憾的是,眼下基本还是各自为政、甚至以邻为壑。协同治理的能力、区域联动的机制,亟待构建起来。

  如果将连日来的雾霾视为一张张城市应急的考卷,成绩千姿百态、答案五花八门。雾霾绕城不散,公众不禁想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中国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以及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的教授进行的一次联合调研:他们利用中国各地数十年来的污染数据推算出,上世纪90年代,北方的空气污染已经减少了人们合计25亿年的寿命。数据也许值得商榷,雾霾之害却是不争的事实。退一万步说,要让市民少些吐槽,关键还是看职能部门多些行动吧。

【编辑:王硕】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