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九龙治水”城中仓 谁管怎么管需明确

2013年12月18日 10:30 来源:广州日报 参与互动(0)

  12月17日,建业大厦自12月15日大火之后,消防队员一直在持续而紧张地开展灭火工作中,直到昨天中午才停止往里喷水,并进入到建业大厦内部探查。 记者杨耀烨 摄

  今天是建业大厦火灾发生的第四天,虽然建业大厦的大火已经被扑灭,但是萦绕在市民心中的疑问却没有消除。建业大厦的物管方为何能够在没有进行规划验收、消防验收且未经业主同意的情况下将大厦出租用作仓库?而这起火灾又给了有关部门管理“城中仓”问题起到了何种警醒?众多批发市场为广州千年商都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人车混杂、私拉电线、私改仓库也成为老城区无法承受之痛,如何转型升级值得深思。

  反思之“大厦管理方之谜”

  信浓还是信龙?建业大厦物管扑朔迷离

  1995年,在正式立项两年后,位于北京路西边的建业大厦终于破土动工,彼时的开发商是广州市建业房地产发展有限公司(下称建业公司)。

  用如今大厦内部分租户的说法,开发商资金跟不上,直接跑路,大厦便成了烂尾楼。据了解,“烂尾”之后,建业公司委托广州信龙企业管理有限公司进行大厦的后续管理和建设工作。

  2010年12月2日,业主古先生向广东消防部门举报称,在没有进行规划验收、消防验收且未经业主同意的情况下,广州信龙企业管理有限公司(信龙公司)将大厦出租作仓库。

  昨日,记者通过省、市一级工商部门查询,并未发现建业公司和信龙公司的身影。实际上,建业公司早在2003年1月便被吊销执照,而信龙公司亦于2009年8月被吊销执照。

  蹊跷的是,在多名租用大厦仓库的租户提供的租赁合同上,甲方署名和印章均为“广州信浓物业管理有限公司”。而签订租赁合同的商户中,几乎没有人质疑过。

  在一名温州籍商户提供的合同中,甲方“广州信浓物业管理有限公司”的代表为“黎荣某”,而商户们表示,支付租金的账号用户是黎荣某之子黎锦某。

  记者发现,一家名为“东莞××电气设备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名为黎锦某,记者拨通该公司“林经理”电话,林经理表示,“黎锦某是我们生意上的合作伙伴。”而在该公司不同站点的“公司黄页”中,都设置了“建业大厦”的网络链接,当记者提及此事,林经理随即表示“他(黎锦某)和我们没什么关系,我们和建业大厦也没有关系。”随后挂断电话。

  前日,有媒体直播画面中出现“信龙物业”字样,昨日下午,记者来到挂着“信龙物业”招牌的该公司,该公司工作人员向记者出示其工商营业执照,并表示“我们只是有‘信龙’两字,但以‘广东’打头,和建业大厦没有任何关系”。

  广州信龙企业管理有限公司网上提供的地址位于中山五路中旅商业城,记者来到该公司地址,发现此地正在基建装修,而商业城物管亦表示未听说过“广州信龙企业管理有限公司”。

  昨日下午,记者在广州工商局网站企业注册信息查询,广州信浓物业管理有限公司企业地址为越秀区大南路2号802房,企业法人为苏某,开业日期为2011年8月18日,注册资本为50万元。登记机关为广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越秀分局,经营范围为物业管理、场地出租、室内水电安装、园林设计、室内装饰设计。

  (张丹羊、林洪浩、蚁畅、肖桂来、黄茜、申卉、陈令玮)

  反思之“谁来管理城中仓”

  城中仓陷九龙治水 相关部门不推诿最关键

  城中仓的监管,涉及工商、公安、安监、消防、街道、房管等多个部门,长期处于“九龙治水”局面。十一月初一场大火夺走三人性命之后,分管安全工作的市领导在紧急大会上要求多个部门联合行动,“以最严格的手段排查隐患”。一个月后,发生了25层高楼烧通顶的惨烈一幕。

  不止一个部门的负责人认为,目前缺乏“城中仓”的监管法规,是导致事故多发的一大原因。那么,地方层面是否需要专门制定一个法规厘清监管责任,从制度上遏制由此而生的种种隐患?

  “住改仓属于城市管理的灰色地带,怎么界定、如何监管都不明确。另一方面,它们大多分布在市中心区,周边人口密集,就像一个个定时炸弹般危险。”省法学会律师学研究会会长朱永平律师呼吁,应尽快立法禁止商业住宅改作仓库用途。“只有立法禁止住改仓,让市民知道此事违法,政府才能做好监管惩罚。”

  全国人大代表朱列玉则认为,目前国家已经有消防法,需要明确的是“城中仓”的管理责任,到底归谁管。“发生火灾消防出动,日常管理是哪个部门负责?仓库管理又归哪个部门?怎么管法,现在也不明确。”他表示,仓库的管理需要细化,到底放置多少货物才算“住改仓”,仓库如何分等级分类管理,哪些仓库需要重点防范,一个个问题必须搞清楚。

  “很多时候管理部门走过场,导致了潜在的隐患未能及时被发现和根除。”朱列玉说。具体到建业大厦这次大火,他认为:“烂尾楼没有通过验收,里面的消防状况很差,却能租出去做仓库,各部门本身是否已经做到各司其职?”

  “部门强调‘交叉’,目的有二:一是揽权,二是卸责。”一位不便具名的专家点出“要害”,“像城管委的成立,就是为解决‘九龙治水’,一个大盖帽管,但是结果怎样?所以,关键还是在于各司其职有没有做到位。很多时候,实际上法律已经很清楚了。所谓无法可依,不过是政府部门推卸责任的借口。既然‘无法’,大家就坐等国家‘立法’,但国家已‘有法’,不可能再去‘立法’,于是进入死循环。”

  朱永平建议,政府部门需要下强制性的红头文件,强化各部门的执行力。“在未经消防验收的烂尾楼里做生意本身就是违法,而且还伴随着刑事案件、合同纠纷等诸多连带问题,法律已经很清楚,政府必须马上清理存在其中的非法经营活动。”(李天研)

  反思之“批发市场搬迁难题”

  2016年底前五大批发市场将搬离中心区

  广州669个批发市场总交易额约5000亿元!批发市场为广州千年商都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两个月内的两场大火,烧的不仅仅是德宝交易市场、建业大厦,更让广州传统专业市场如何转型升级问题摆上台面。

  为解决“拦路虎”,记者昨天从有关部门获悉,2014~2016年为广州市批发市场转型升级年,广州将提高批发市场准入门槛,中心城区不得新建批发市场,严控中心城区新开办增量市场。2016年底前黄沙水产市场等五大批发市场将搬离中心区。

  一方面批发市场给经济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另一方面是批发市场带给城市的阵痛,人车混杂、私拉电线、私改仓库……让已经饱和的老城区越来越不堪其扰。就如在市民颇为熟悉的一德路中,密密麻麻挤满了超过1200家商铺,传统上实施是“三现”,即现金、现货、现藏,但是一德路历来没有大型仓库,因此周边民居就改成了很多很小、且不具备安全条件的仓库,俗称住改仓。

  广东财经大学流通经济研究所所长王先庆指出,广州众多批发市场不少是临时建筑、临房改造而成的,这些市场人货混杂,而由于租金高昂,为了利益最大化,很多市场都是挤得满满的。如今,十几年过去了,很多临时的东西老化了,已经变质了,存在消防、治安隐患,尤其是在老城区的临建市场,更让人担心。

  王先庆建议,广州要推动批发市场升级改造,首先要切切实实推进物流和商流的分离。“可以在批发市场做生意、做展示,而将后勤,如仓库、配送、分拣、加工转移到城外去。”王先庆指出。

  另外,政府要切切实实下大力度,如给一定的补贴,让商户搬出去有动力。此外,政府在土地、交通等各方面的配套上,也要尽力帮助解决。如搬到城外去,交通却不方便,那经营者肯定不愿意搬。还有,政府应该有共识,工商、消防、城管、规划、经贸等各部门,应该将批发市场升级改造当成是目前特别重要的事情去抓。

  (刘幸、耿旭静、林晓丽)

  广州8项措施整治批发市场乱象

  措施一:中心城区不得新建批发市场

  记者昨日从相关部门获悉,根据《广州市关于推动专业批发市场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稿)》要求,到2014年底,严控中心城区新开办增量市场。

  措施二:2016年60家市场转型升级

  按照实施意见,争取到2016年底,广州市60家主要市场完成转型升级,电子商务得以广泛应用。

  措施三:部分批发市场将转型为商业街

  按照计划,到2016年部分批发市场将转变经营业态,变成零售、商业街。

  措施四:规划调整 园区物流将分流

  到2016年底,部分市场将进行规划调整建设。将改善物流、停车、金融、信息等公共配套设施和服务,推动建立专业市场公共物流服务站,在园区内设立专门的装卸货区和停车位,杜绝占道经营和随意装卸现象,远期将物流从专业市场和市场园区中分离出来。

  措施五:五大低端市场将搬迁关闭

  部分低端市场将搬迁关闭。按照计划,广州将以黄沙水产交易市场、顺兆商贸城、西城同德鞋业市场、金花地渔具水族品市场、广东宝利捷旧机动车交易市场二手车城等为试点,对中心城区部分重点区域的低端批发市场依法关闭或实施搬迁。

  措施六:引入电商应用 助推转型升级

  部分批发市场开始引入电商手段。比如站西鞋城网、太平洋电脑网、广州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等行业性公共服务平台,通过B2B、B2C等方式实行仓储、联运、装卸、货运代理、商检、电子票据、电子交税、商务等全方位配套服务。

  措施七:民宅一律不得做仓库

  广州将加大出租屋仓储整治行动。根据《广州市房屋租赁管理规定》,加强对批发市场周边出租屋的管理,居民区范围内的民宅出租一律不得用作仓库。

  措施八:商流物流分离

  加快中心城区货运站场的调整和清理,在现有货运站场中选择若干区位条件好、符合用地规划的地块用于建设仓储物流园区,积极推动市场商流、物流分离。

  ?

  消防说:

  虽说平时由消防部门主管,然而消防也称“有心无力”。市消防局相关负责人接受本报采访时举例说:明明屋中堆满货物,但对方硬说不是货物仓库,而是家里东西。“我们只能联合物管部门责令整改,要求限期搬离。”此外,消防部门不能对其进行强制惩处,只能宣传教育。

  安监说:

  平时消防部门管火患,安监做“配角”。“平时的巡查清理和专项整治行动,是消防部门带头,安监部门配合协助,具体情况、详细的统计数字我们都不掌握。”一位不便具名的安监工作人员说。出事之后,如果火灾涉及生产经营,安监又一跃变成“主角”,成为事故调查组组长。同一个火患,多头共管,牵头部门轮番变换。

  街道说:

  荔湾区某街道办的钟主任表示,住改仓的问题由多个部门负责,“工商部门负责经营,如果仓库没有经营行为工商就无权执法。公安消防部门进场检查火患,若未达到消防隐患的标准,也无法整治。”目前,对“住改仓”的判定十分“模糊”,究竟在屋里堆放多少货物才算仓库暂无标准,“房管部门也难以认定一个住宅是否仓库”。

  工商说:

  发生火患的这些仓库,工商部门表示也无“尚方宝剑”。根据有关规定,企业自用仓库,不从事经营活动的,不需办理工商营业执照。如果是像建业大厦这种把空间租给附近商家做仓储用途的情况,工商主要关注商家是否具备营业执照,对大厦管理方并无特别要求。

  新闻链接

  被烧通顶的

  建业大厦何去何从?

  爆破专家李先生告诉记者,大厦何去何从,还需要房屋鉴定部门进行权威的评估,如果评估结果认定质量仍然过关,就不必爆破。但如果爆破的话,根据大厦的情况,估计加上鉴定、打孔、装药等过程,整栋大厦从爆破到清理完毕大约要2个月时间。

  爆破的话,要考虑周边住房的情况,如果距离很近,则需要做相应的保护,可以采取部分爆破、部分机械拆除的方式,这样对周边的影响会小一点。

  “城中仓”去年以来火灾一览表

  ● 去年3月22日,荔湾区光复大厦发生火灾,烧了4个小时,该房间由住宅改成仓库,堆放大量货品。该大厦“住改商”的情况比比皆是,有居民调侃它为“仓库楼”。

  ● 今年1月9日7时,白云区一个“住改仓”自行车店火灾,一家三口遇难。

  ● 今年9月14日,海珠区康乐西约新区一栋四层高的“三合一”场所起火,一楼是仓库,二楼是制衣厂,三、四楼是工人宿舍,过火面积100平方米。

  ● 今年10月25日,一德路德宝广场五层的仓库发生火灾,事发后越秀区成立专责小组,查封留人住宿的“住改仓(商)”场所。

  ● 今年11月24日,海珠区池滘东三街十九巷3号的一处“住改仓”起火,楼上住客称仓库从凌晨4时左右着火。整个仓库被烧个精光,所幸未见人员伤亡。

  ● 今年11月26日,海珠区南村路一处堆满毛巾的民宅起火,有外来人员租下50平方米房间做仓库,大火中无人伤亡,但整栋楼沦为废墟。

  (李天研)

  火灾中的商户

  一把火烧掉500万 32家温州商户损失或超亿元

  由于周日店里生意较为清淡,事发时,何先生人在家里,仓库理货员、搬货员也已经下班。当何先生赶到现场时,大火火苗已蹿到8楼,“一时间傻了眼,烧的都是刚进货的鞋子。”何先生说,鞋子是为了应对年关热销季。

  据了解,何先生是温州人,他所租用的商户位于建业大厦11楼,面积300多平方,年租金近15万元。五年前,何先生来广州打拼做鞋类批发生意,今年1月份他刚刚把仓库搬到建业大厦。“黄金地段,价格又便宜。没想到却遭遇此劫难。”

  何先生表示,他仓库共有3万多双鞋子,损失达500多万元。“年底是存货最多的时间点,各家批发商都大量备货,这些货都已订出去了。20日就要发货,下线客户都交了订金。现在我们去哪里找厂家生产那么多鞋子呢?”

  记者了解到,由于年底鞋厂放假早,过完年才能恢复生产,12月份是鞋子批发商囤货最多的时间,大约是平时淡季的2倍。“12月仓库着火,是我们心里最痛的时候。”一位鞋店批发商表示。

  “损失很大,我跟我女儿两家人的损失达到400多万元。”温州人吴先生在广州做童鞋、女鞋生意已有十几年,这是他遭遇的最大“寒流”。

  吴先生向记者讲述了租用建业大厦仓库的过程。几年前曾在建业大厦租用仓库,后来因为消防差,就搬了出去。2010年,因为听说建业大厦整顿了消防,公司方面也出示了相关消防合格证,才把仓库再搬到这里。“我和女儿在10楼租用了600多平方米的仓库。这几天由于备货较足,他还在地下室租了70多平方米作为临时仓库。”

  当天下午,吴先生正在外地出差,6时多突然接到仓库的电话,“楼下起火了。”吴先生说,他立马给工人打电话,当得知工人都下班了,他也稍安心。“人没事就好!”继续埋头忙工作的吴先生没有想到大厦的火灾如此严重。当晚他折返广州,刚出地铁站口,人就愣在那里,“大厦在熊熊燃烧。”吴先生表示,这场大火吞噬了他们家6万多双鞋子,其中包括夏秋季库存凉鞋、单鞋和当季热销的棉鞋。

  昨天,记者从广州温州商会鞋业分会获悉,在该幢大厦里,有32户温州籍鞋业批发商户租用仓库,损失惨重。截至前天20时,据不完全统计,受灾的32家温州籍经营户,损失金额超7000万元人民币。“还没有统计完,估计最终损失可能过亿元。”

  “会长这两天都在忙这个事情,忙成一团,工作很紧张。” 广州温州商会鞋业分会办公室邓主任称。(张丹羊、林洪浩、蚁畅、肖桂来、黄茜、申卉、陈令玮)

【编辑:王安宁】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