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偶遇为何屡遭习惯性质疑

2014年01月03日 09:26 来源:钱江晚报 参与互动(0)

  2014年1月1日晚,北京某媒体记者在王府井偶遇北京市公安局长傅政华配枪巡逻。很简短的一则新闻,却出人意料地被各大网媒置顶,且在坊间引起热议。这其中包藏的质疑与调侃意味,似乎已众所周知心照不宣——就在前一天,郑州市委书记因坐地铁被记者“偶遇”,引来的嘘声尚未平息,这边局长又被“偶遇”,领导们在演“邂逅剧”吗?

  实际上,这一质疑的热情可赞,却经不住多少推敲。“偶遇书记坐地铁”被热议的当天,郑州方面就给出了解释:吴天君书记是因担心路上堵车、开会迟到而临时起意坐地铁的,其间为撇清作秀嫌疑,甚至还特意婉拒了记者的采访,这些既有工作记录为凭,也有现场市民可以作证。新闻既不可能也没必要撒谎。而傅政华局长的节日巡逻,也早已不是第一次,这些年来甚至已成为其“保留节目”,看似诡异的“偶遇”背后,其实并没有多少猫腻可挖。

  舆论并非不知道这些,但还是止不住地要质疑——看上去很不理性的背后,其实堆满了信任的缺失和焦虑。这种“缺失和焦虑”显然是有其现实依据的:一方面,缺乏“地气”的领导太多,尽管中央一再强调群众路线,中央领导也率先垂范,但在现实生活中,老百姓还是难见一些官员深入基层,体恤民情;另一方面,有些官员好不容易下去调研一次,又往往长枪短炮前呼后拥,镜头拍够了就班师回府,让人不想起“作秀”都难。这样的情况见得多了,民众难免产生“习惯性质疑”,在这种心态下你再说“偶遇”,大家自然要“呵呵”了。

  昨天,郑州方面忙着解释“偶遇”书记并非作假;今天,北京警方又一再强调“偶遇”局长确是真的;而我敢保证,即便他们都顺利澄清了误解,明天再有被“偶遇”的官员,舆论还会以“呵呵”待之。群体信誉缺失不除,这类“误解”只能一个又一个地发生,这恐怕也是必然。

  而要消除民众焦虑、恢复彼此信任,显然不能止于廓清真相和要求舆论理性,而是更需要更多的官员拿出实际行动来。正所谓解铃还需系铃人,当越来越多的官员能够经常走出办公室,走进百姓中间,使接地气成为常态,在民众和媒体眼里不再是“新闻”时,老百姓的看法也就会发生质的转变,到那时,这类被“偶遇”的尴尬,自然也就不解自破了。

【编辑:柳龙龙】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