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厦门集美区:坚持绿色发展 乐享生态福利

2014年01月21日 11:23 来源:厦门日报 参与互动(0)

杏林湾沿岸将保留湿地资源打造生态公园。(沈伟泉 摄)

美轮美奂的园博苑。(李鸾汉 摄)

以生态低碳理念建设的集美新城。(雷雨亭 摄)

  【 数字亮点】

  1

  2010年以来,集美区累计投入资金34.79亿元用于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年均增长19.58%。

  2

  地表水杏林湾、后溪、深青溪、瑶山溪水质达标率100%。

  3

  石兜-坂头水库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均达100%。

  4

  全区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2.47平方米,居全市首位。

  5

  全区村镇饮用水卫生合格率100%。

  6

  全区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95.43%。

  7

  全区6个镇街全部挂牌成立环境保护工作站。

  8

  开展“四绿工程”和森林城区建设,森林覆盖率45.5%。

  9

  全区100%乡镇和行政村建成国家级生态镇和省级生态村。

  10

  编制完成84家企业环境应急预案,重点企业环境应急预案备案率100%。

  11

  环境保护问题投诉办结率100%。

  拥抱园博苑和集美新城核心区,被喻为“厦门西湖”的杏林湾越变越美了。细心的市民会发现,一条沿着杏林湾岸线、呈带状分布的公园——环杏林湾岸线景观工程最近已经初具雏形。

  这个风景迷人的生态亲水公园总投资超过6亿元,总长26公里,沿岸全段建设有步行道、自行车道、码头、运动设施等,是集美区近年来生态建设的一项重点工程。虽然项目还未全段完工,已经有不少附近居民每天傍晚来到这里散步休闲,享受杏林湾的“生态福利”。

  低碳思路建新城 打造环湾生态系统

  作为我市首个通过考核验收的“省级生态区”,这几年,集美区在发展中始终注重“生态效益”, 坚持绿色发展。环杏林湾岸线景观工程的规划建设,凸显了集美区在建设中注重生态保护的思路,也被认为是集美新城的一大宜居亮点。

  当前,全市上下正在全力缔造“美丽厦门”,集美也正在努力建设美丽厦门的示范城区,在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中体现低碳理念。作为集美区今后的中心区,杏林湾畔的集美新城已经颇具规模,并被认为是集美实践“生态低碳”发展理念的示范。它在规划建设时尊重原有的生态体系,体现山、水、城相互交融的特色,比如,新城核心区中部的中央公园,原来的地形就是一个山包,设计者就依势建山体公园,并未去破坏原有的地貌。

  水域面积达6.9平方公里的杏林湾,是新城不可多得的生态景观资源。前几年。为了治理水污染、恢复湾区生态,有关部门开始联手对杏林湾水域进行综合治理,包括生猪退养、污水截流、清淤护岸等等,湾区水质得到显著改善。

  在杏林湾滨水西岸,一栋掩映在绿树花丛中的白色小屋并不显眼,但这里却藏着日处理量5000吨的污水截流处理站。今后,整个杏林湾沿岸将设置13个这样的“地埋式”污水处理站,把污水变成可利用的再生水。

  集美新城核心区的“低碳”示范还包括构建低碳的慢行交通系统、采用先进的清洁能源照明、统一的市政综合管沟、地下空间开发和利用等。

  随着集杏海堤开口改造、环杏林湾岸线景观工程等项目的不断推进,集美新城正在成为文化品位高尚、人居环境优美、创业条件优越、功能配套完善,具有滨水特色的环湾生态型新城区。

  一社区一公园

  构建绿色慢行交通

  家住灌口黄庄的退休居民老颜近来养成了新习惯:每天傍晚吃过饭,他都要出门到离家不远的公园散步半小时。去年,家门口的风景湖公园建成了,公园绿树成荫、风光宜人,附近居民都爱来这里休闲、锻炼。

  今后,在集美,“家门口”见公园、见绿地的小区将越来越多。按照规划,至2015年,集美区将实现新增园林绿地面积240公顷,基本实现“每个片区有一座公园,每个村庄有一片绿地”,为老百姓谋求“绿色福利”。

  通过大力建设多样化的公园,如森林公园、郊野山地公园、溪流公园、湿地公园、环湖公园、滨海休闲公园等,今后集美区将形成从区级、街道级、社区街直至房前屋后、街头巷尾多层次的花园体系。

  杏林大桥、杏滨路一直延伸到新阳大桥,一段6公里长的综合生态景观提升工程已经启动,未来将打造成为集美的“环岛路”,形成一条以“省级绿道建设”为依托的城市滨海休闲景观带和文化旅游廊道。

  杏林大桥到新阳大桥段生态景观提升工程仅是集美区“生态优美”规划的一部分,根据规划,集美区将加大投入建设线性绿色空间,打通山海通廊,形成都市型、郊野型、生态型的绿色走廊,并结合轨道1号线和集美老城区自行车慢行系统建设,构建“地铁+旅游轻轨+BRT+慢行”为骨架的绿色交通体系。

  鼓励“绿色发展”

  挖掘生态旅游资源

  城市生态化,产业发展也要生态化。以工业为传统强项的集美,正在谋求“生态转型”,围绕软件信息、商务商贸、现代物流、文化旅游等新兴产业,“强二进三”全力构筑现代产业体系。

  在产业发展路径上,集美区主动选择了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路子,重点发展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低耗能、低污染的产业,关停了一批高耗能、高排污量、低产能的企业。

  一个月前,落户集美、被喻为“海西硅谷”的软件园三期正式交付使用,起步区的六幢研发楼首批交付给48家产业企业,预计在今年还有50多家产业企业入驻这里,形成亿元产值的突破,成为集美未来产业发展的一大支柱。

  灌口双龙潭生态运动景区、仙灵旗休闲农庄、集志农庄……在集美,分布于山地林间水旁的生态旅游景区是厦门乃至周边城市市民出游的首选之地,每到周末,都有不少市民慕名而来,体验生态观光和户外运动的乐趣。

  依托无可复制的学村文化、独一无二的水上园博苑、背山面海的优质自然资源,近年来,集美区进一步挖掘旅游资源潜力、整合山地旅游资源、加快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并以海峡两岸龙舟赛、全国汽车场地越野锦标赛等节庆、文体赛事为抓手,发展生态之旅、文化之旅,为“生态集美”赋予了更多内涵。(本报记者 应洁 通讯员 郭妮妮)

【编辑:柳龙龙】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