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南方日报:治理吃空饷也要“老虎苍蝇一起打”

2014年01月21日 13:22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0)

  为正在上学的儿子办理工资关系“吃空饷”,陕西渭南市富平县副县长任教训,在遭举报的半年之后竟被平调至大荔县担任副县长。渭南市委全会日前通报,任教训被给予党内警告处分,其子违规领取的财政资金已全额上缴。尽管事件处理结果公布,但因处分过轻,社会上的质疑声仍然没有停止。

  “吃空饷”不是什么新鲜事物,自古有之,并已成为久治不愈的社会顽疾。早在2005年,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印发《中央编办关于对“吃空饷”问题开展督促检查的通知》,随后从中央到地方开始长达9年的清理工作,虽然每次总能挖出一大批“吃空饷”者,但是犹如割韭菜,割了一茬很快又冒出一茬。据媒体公开报道,去年河北省结合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全省共清理出“吃空饷”人员2.76万人;河南省也开展了为期3个月的清理专项治理行动,其中一个周口地级市就清理出近6000人;广西等地的专项清理检查正在进行之中。“吃空饷”的负面效应显而易见,不仅造成财政资金严重流失,而且容易助长社会不正之风。要避免再次出现周期性循环,就必须下重手从根本上解决,早日走出“割韭菜式”治理困境。

  “吃空饷”虽涉及编制、人事、财政、审计等多个部门,但如果想要真正预防和清理也并非难事,只要单位编制人事问题能够更加公开,只要每一个部门都能够从严把关果断处理。但问题恰在此,一方面是编制人事问题不够公开透明,在许多单位只有领导层才真正了解,而知情者越少、监督就越困难;另一方面是多数“吃空饷”事件与“在职当权”领导有直接关联,这让许多相关部门习惯“睁只眼闭只眼”。“吃空饷”对普通人而言难于登天,即便获得一个体制内编制,都要经过各种各样严苛的考核,遑论“只占不用、只吃不干”;但对某些领导身边的人来说,甚至都不用直接出面,自有一帮权力谄媚者争先恐后地为领导及其身边人打开制度缺口。不难看出,“吃空饷”的产生根源不在于吃空饷的人,而在背后遥控指挥的权力黑手。

  许多地方处理“吃空饷”问题,大都简化为处理吃空饷的人,往往以解聘或开除,并追缴违规领取的财政资金结束,而对与之紧密相关、危害更加严重的始作俑者却过于宽纵。比如说为子“谋空饷”的任教训,即便长时间遭举报,依然能换个副县长岗位不惊不乱;即便官方最后处理,一个党内警告便可轻松应付了事;即便处分广受质疑,“党内有内部保密条例”又可推脱。这样的逻辑是不是在告诉人们:官二代“吃空饷”并不是什么大事情?问责只是一种应付舆论的保护性措施?很明显这样的处理既没有做到严厉惩处,更没有起到震慑作用,反而会变相鼓励那些贪吃者大胆吃。这样的“保护伞”不清除,渎职官员不处理,而仅仅处理浮于表面吃空饷的人,再把责任往管理体制上一推,“吃空饷”注定会像韭菜般野蛮生长。

  治理“吃空饷”绝不可舍本逐末,吃空饷的人自然要严肃处理,但更需严惩的是“请”吃空饷的人。前者是“苍蝇”,后者是“老虎”,必须“老虎苍蝇一起打”,才能正本清源,维护社会公平。事实上,但凡是与权力相关的丑恶现象,不管是腐败问题还是作风问题,都既有浮于表面的也有暗藏深处的,既有冲锋在前的也有发号施令的,要从根本上治理这些问题,既要把浅层的丑恶整治干净,更要把幕后的“保护伞”连根拔除。(丁建庭)

【编辑:吴涛】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