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冯骥才批“城市中充斥土豪式审美”

2014年01月27日 11:33 来源:太原日报 参与互动(0)

  《中国青年报》近日刊发《冯骥才:城市中充斥土豪式审美,浅薄炫富庸俗》的文化报道说:首届“韩美林艺术讲坛”在韩美林艺术馆举行,围绕“几成‘钢筋水泥森林’的城市空间,如何拥有艺术美”,建筑学家吴良镛、纽约新世贸中心大楼设计师丹尼尔·里伯斯金、作家冯骥才、雕塑家吴为山等出席并阐述了他们各自的理解。冯骥才说:“艺术家的工作,就是要让美在任何地方都成为胜利者。”城市空间中的美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历史的美,每代人都把那个时代的审美积累在城市中;二是当代的美,即当代人的创造。

  然而,城市的这两种美现在却都有失落的危险。他指出,“一方面,最近30年几乎找不着历史美了,这是我们的无知与悲剧;另一方面,当代又创造了怎样的公共环境呢?”“这一是商业文化带来的问题。我们的城市中充满了‘土豪’式的审美,浅薄、炫富、庸俗。二是政府和文化之间的关系,应该让城市由建筑师和人文知识分子发挥主要作用”。

  对于城市建设中,城市公共空间的利用上,冯骥才批评是“充斥着‘土豪’式审美”,这一是因为城市的历史美被破坏殆尽;二是因为城市的建设缺乏文化的气息、艺术的气息。这个观点得到了参加论坛的艺术家、建筑学家、雕塑家的认同,建筑学家吴良镛说:“现在说到艺术,很多都是放在博物馆里,但外面的公共空间中又有多少艺术成分?对这一点我很难过。公共空间无所不在,在城市,也在乡村,公共空间的艺术更应是无所不在,博物馆之外才是更大的中国。”这确实提出了一个城市之美离不开文化内涵、艺术气息这样一个命题。

  对于未来我们的城市如何发展,拥有怎样的理想的城市生活,我们每一个城市人都可能有自己设计的一个美好的蓝图,我们每个人都会编织一个城市希望的愿景。相比较来说,我更喜欢,相信更多人也会喜欢,城市的发展需要文化内涵、艺术气息这样的设想。因为,从本质上看,城市之美的构成,一是历史的美,一是文化和艺术的美。这样的城市构想,是一种以文化资源为客观生产对象,以审美机能为主体劳动条件,以文化创意、艺术设计、景观创造等实践方式为中介与过程,以适合人的审美生存与全面发展的空间重建与社会进步为目标的城市理念与形态。所以,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文化的城市、艺术的城市,是一种全新的城市形态,也是一种全新的城市发展模式,一个城市具有名副其实的文化和艺术,将在全球范围内迅速获得现实的发展空间与核心竞争力。这几年,各地城市建设发展很快,但许多城市在发展中片面地追求 GDP 高速增长,使城市更新屈从于经济利益的需要,致使出现了文化的失落、历史遗迹的消失、千城一面等诸多城市问题,城市生长——文化传承——居民幸福的链条出现了严重断裂,以致像冯骥才所严肃批评的那样,“充满了‘土豪’式的审美,浅薄、炫富、庸俗”,这不仅使我们的城市失去了它的“根”,也失去了它的“灵魂”。对如此的城市发展的歧途,文化专家学者也好,平民百姓也好,感触尤深。

  城市的文化、艺术,牵动着一个城市灵魂深处的东西——它的历史情感、文化认同、共同记忆、公民参与、城市美学、人文的细致、哲学的深思、文明世界人与人之间不能或缺的婉转和体贴贴,以及人民对未来的共同梦想、愿景。历史建筑不会被推倒铲平,名人故居不会被强行拆除,博物馆、图书馆、音乐厅真正为大众敞开大门,城市洋溢着活泼生动的文化艺术气息,公共空间让艺人、画家、诗人可以在天空下自由表演……这不就是我们所向往的具有真正的文化之美、艺术之美的城市吗?(许民彤)

【编辑:杜雯雯】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