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兰州市16位政协委员就养老教育就业等主题建言

2014年02月20日 09:56 来源:兰州晚报 参与互动(0)

  2月19日上午,16名委员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建设的重大问题,建诤言、献良策。

  市政协全体领导在主席台就座。应邀出席会议并在主席台就座的省市领导有:虞海燕、袁占亭、金祥明、段英茹、张悌先、张建平、俞敬东、杜枝贤、金志方、曹丕玉、戈银生、胥波、咸大明、严志坚、陈远飞、黄大功、苏孝林、刘晓瑚、高春远。

  当天大会的主持人是:丁小福、马军、马生华、王虹、王波、王璇、王巧芸、牛铮超、付松华、付筱华、江福明、刘刚、刘朝、芦世平、李永军、李多河、张荫林、陈亲恭、郑钢、胡骏、南振岐、曹利平、梁剑平、释理因、蔡根泉、魏丽红。

  会议由市政协副主席陈亲恭主持。根据会议安排,大会书面通报了政协兰州市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以来委员履职情况。16位委员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围绕区域经济发展、园区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兰州新区开发、非公经济发展,以及养老、教育、就业等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建设的重大问题,建睿智之言,献务实良策。同时,市政协还将21位委员和民主党派的建议进行了汇编,在大会上进行了书面交流。

  精彩建言

  牛铮超委员

  向国家争取在兰州建中国西域大学

  “随着上海自贸区的获批,建设西部自贸区成为必然,但布局在哪里,西部省区市已展开激烈竞争。兰州一定要抓住机遇,把设立综合保税区和其它项目的争取工作整合为依托兰州新区积极争取西部自由贸易试验区。”12月19日,在市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大会发言中,政协委员牛铮超把保税区比作白银,自贸试验区比作钻石,建议兰州建设“一区六中心”,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城市。

  在牛铮超看来,国家在东部布局自贸区,也必然在西部布局自贸区,但布局在哪里,西部省区市已展开激烈竞争。西安提出申请建自贸区和五中心;乌鲁木齐提出建丝绸之路经济带金融中心;银川提出向西开放看宁夏。形势逼人,兰州一定要抓住机遇,决不能迟疑犹豫。综合保税区从给贵阳的批复中只有三平方公里的面积来看,远不能满足需要。而自贸区是比国际综合保税区和国际港务区更高更全面的对外开放平台,把设立综合保税区和其它项目的争取工作整合为依托兰州新区积极争取西部自由贸易试验区,其作和意义是其他项目难以比拟的。

  在争取西部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基础上,兰州应根据地理优势争取在兰州新区建设“中国泛中亚能源交易中心”、泛中亚国家兰州采购中心、兰州人民币离岸交易中心、教育文化交流中心、国家能源储备中心和旅游集散中心六个中心。

  “兰州既有兰新线连接中亚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又有青藏铁路和即将建设的中巴铁路连接西亚南亚等泛中亚国家,又有多条铁路连接国内东中部地区,居于消费市场与产品生产地的中间位置,是理想的采购中心建设之地。”牛铮超说,随着对外经贸交往大幅增加,必须解决人民币与这些国家的本币交易,建设人民币离岸交易中心,建设西北金融中心就顺理成章。争取国家在兰州新区试点放开信贷市场,并试点金融产品创新,促进区域性金融中心的形成。

  此外,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将使华夏文明创新区建设得到深化。兰州面向西亚、中亚的文化资源全国独有,敦煌研究院、兰州大学在西域文化研究上代表了国家水平,应该发挥这一资源优势,向国家争取在兰州建中国西域大学,重点开展面向中亚西亚南亚国家的文化学术和留学生培养交流。西域大学的建设可借鉴南方科技大学的模式,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企业进入、权限下放,地方自主建设。同时规划建设泛中亚文化交流中心、西域文化博物馆及西域文化博览园。

  据悉,目前,国务院已批准镇海、舟山、大连、黄岛、锦州、宁夏6个国家能源储备基地。中石油计划2015年前修建十座储气库,到2020年,国家将陆续建设石油储备第二期、第三期项目。这是申请国家能源储备中心的最佳时机。储备基地一般分布在油气源所在地、消费中心及大型骨干管网周边,兰州是能源储备基地建设的适宜之地,要依托能源通道和兰州泛中亚能源交易中心的建设,争取国家能源储备中心落地兰州。首席记者刘蔚霞

  刘康余委员

  建议“限购、限号、限时、办证、错时”保畅通

  兰州道路交通密度(机动车总量/道路总长)高达628辆,超出香港、深圳两倍以上,是国内西部城市中少有的拥堵之城。为缓解城区拥堵,畅通道路,政协委员刘康余提出了限购、限号、限时、办证、错时五条建议。

  限购:据统计,截至2013年底,兰州市机动车保有量已突破60万辆,400多公里的城区道路严重饱和。中心城区“一横三环九纵”骨干路网建设、轨道交通建设见效后,城区交通拥堵状况将会明显改善,但上述交通工程至少还需三至五年才能完成。针对兰州市目前和今后几年内现实的交通压力,总量控制市区机动车保有量成为必然。因此建议从2014年开始至今后三五年内,城区新增9人以下的小型、微型汽车每年限购3万辆,如北上广等一线城市推行摇号无偿或有偿取得购车权,使汽车增长量控制在5%左右。

  限号:轨道交通全面施工后,大气污染红色预警时,实行单双号单双日通行,但出租的士不限号。双休日、节假日除特殊车辆外,公务车辆一律禁止上路。

  限时:8吨(含)以上大型货车禁止在每日6时至24时期间进入城区行驶;外埠核载9人以下小型、微型车辆禁止在每日交通高峰期间(7:30—9:00、11:00—12:30、17:00—19:30)进入中心城区行驶。

  办证:外地牌照车辆首次进兰须办理入城证,短期(一周内)免费,续办缴费,期限愈长缴费愈高,且同时实行限号限行措施。长期滞留兰州的外地牌照车辆主城区禁行。

  错时:为合理调整交通峰值,在中心城区实行错时上下班制度,即省市党政机关按正常时间上下班,企事业单位、社团组织推后半小时上下班。也可考虑城关、七里河两区实行周六周日双休日,安宁、西固实行周一、周二双休日。首席记者刘蔚霞

  马龙戈委员

  5000人服务人口设置1所社区卫生服务站

  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是群众看病就医、卫生保健、健康服务的第一道防线,但据马龙戈委员调查,全市238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政府开办的仅43家,占全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18.7%。此外,尚有98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未获得医保定点资质;社区机构慢性病长期门诊医保定点、双向转诊医保后期报销问题亟需解决。社区卫生服务建设没有纳入市、区(县)经济社会发展整体规划。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业务用房没有纳入城市公共设施建设规划。部分区级财政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本建设经费、设备购置费、人员经费和公共卫生服务业务经费难以“兜底”。

  针对以上问题,政协委员马龙戈建议将政府开办的社区卫生机构核定为公益性事业单位,人员编制为事业编制,经费来源为财政全额补助,同时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员核编标准到10人/万人以上。在新建或改建0.5万人以上居民区时,必须配套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业务用房。按照“合理布局、便民利民”的原则,制定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发展规划,盘活资源,加快建设。原则上按街道办事处所辖范围或覆盖3~10万居住人口设置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并根据需要,可按0.5~l万服务人口设置1所社区卫生服务站。首席记者刘蔚霞

  刘胜委员

  加强工业遗产保护,开发优秀遗产旅游项目

  工业遗产是文化遗产的一部分,经常形成旅游观光地和工业遗物。据民盟兰州市委员会调查,兰州的工业遗产主要集中在洋务运动、“一五”、“二五”和“三线建设”几个时期。兰州通用机器厂的前身甘肃制造局是左宗棠创建的西北地区最早的洋务军工企业;80多年前由德国生产的至今还能运转的龙门铣床、记录职工基本信息的甘肃制造局的职工卡、甘肃制呢局的徽章以及呢料等,见证了兰州近代工业文明的成长之路。“一五”、“二五”时期建成的兰炼、兰化及“三线”建设时期的支柱企业也留下了大量的工业遗产。还有始于元代的阿干镇煤矿和沿线的烧陶、冶炼、小型铸造,榆中青城、金崖保存的古老水烟手工作坊等等,都是兰州工业遗产的印象物证。

  据统计,全市34个企业的170多项工业遗产入选兰州工业遗产名单,目前对其中保存较好、具有较高价值的实行了挂牌保护。但由于种种原因,兰州工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利用面临许多的困难和问题:由于对工业遗产的价值认识不足,缺乏整体保护方案和切实可行的保护利用措施。一些重要的工业遗产、遗迹已经消失,著名的甘肃制造局等遗迹,已不复存在,殊为可惜。另一方面,工业遗产分属不同行业和不同层次的部门管理,难以归入文化或文物部门统一管理,管理体制各自为政,保护标准各行其是,管理模式五花八门,不利于工业遗产的长期、有效保护。加之城市空间狭窄,保护与城市改造矛盾突出。

  针对现状,刘胜委员建议:对于具有较高历史文化科技价值,但商业开发利用价值比较低的工业遗产,应尽快移交文物部门。尽快建立评估标准和制度,对工业遗产的去留实行专家咨询、公众参与和听证程序。建立工业遗产分级管理制度,对不同等级的工业遗产区别对待、分级管理、妥善保护。将工业遗产保护纳入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中,制定规划,与区域改造有机结合,甄选优秀工业遗产,开发新的旅游项目和旅游产品,使之成为城市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建立工业遗产保护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借鉴外地成功经验,加快兰州工业遗产博物馆的建设步伐,支持和引导企业自办专题博物馆。实行公益性服务与市场化开发并举,推进工业遗产保护。(首席记者刘蔚霞)

【编辑:李欢】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