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87岁老人28万拆迁款全部买书捐灾区

2014年03月03日 13:09 来源:北京晨报 参与互动(0)
87岁老人28万拆迁款全部买书捐灾区

  “我现已87岁,可能没几年的时间了,能多做一点儿是一点儿。” 2008年“5·12”汶川地震后,他为灾区的孩子们捐赠了28万元的图书;进入暮年之后,他向医院申请遗体捐献……清瘦的面容,花白的头发,瘦小的身躯,朴素的衣着,这位老人就是去年“感动东华”人物获奖者陈若林(见图)。

  生活俭朴

  自己打磨水泥地板

  陈若林是公安部离休干部,走进他的家中,白石灰墙、水泥地板、陈旧的家具……墙上挂着许多书法作品,其中,挂在最显眼位置的是他写的“永远跟党走,无悔公安人”,简单10个字,应该就是他的内心写照和对自己的要求。

  初见陈若林,他只是摆摆手,“这点事儿,没什么可说的。”说起家中的摆设,倒是打开了话匣,“这些家具可是有年头儿了,结婚时候留下的,得60年了吧。没坏,还可以接着用啊,何必花钱去买新的。”他开始逐一介绍,水泥地板是自己一点一点打磨的,小圆桌是有一次路过一家废品店花5元钱买的。

  拆迁款

  全部买书捐给灾区孩子

  生活简朴,却向灾区一举捐出价值28万元的图书。陈若林告诉北京晨报记者,2008年汶川地震后,看到电视上山崩地裂、房倒屋塌、河流改道、通讯全无的画面,他心如刀割,坐立难安。思来想去,陈若林作出了一个决定,为灾区的孩子们捐图书。

  捐哪些书?怎么捐?当时82岁的陈若林迈出了年轻时急行军的步伐,往返于木樨地住所与西单图书大厦之间。“一去就大半天,早上出门,下午3点左右回来,家里带的饼当午饭。平时吃完药的纸盒背面是白的,我就把挑好的书目写在药盒上,一共挑了好几百本。”挑书、买书、寄书,陈若林跑了数十趟。“如果按天数计算,前前后后加起来,至少得有1个月。”陈若林告诉北京晨报记者,他先后给汶川、北川、青川县教育局写信,根据对方提供的地址,截至2009年年底,一共给66所小学寄去了价值28万元的图书。“地震发生前,我刚好领了一笔拆迁款,我每月有退休工资,这些钱放着也没什么用,不如捐给需要帮助的人。”陈若林将全部拆迁款用于购书,捐给了灾区的孩子。

  背着家人

  已经申请了遗体捐献

  2013年3月,陈若林又作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遗体捐献。

  “父亲都没跟我们商量,9月份医院通知我们签字时才知道他的这个想法,最初母亲有一些反对,不过最终大家觉得应当尊重他的意愿。”陈若林的女儿向北京晨报记者小声透露。

  为何想到遗体捐献?陈若林称,通过电视、报刊,“遗体捐献”的话题吸引了他的注意,并形成了自己的认识,希望去世后,能将自己的遗体捐献给医学事业。正如他在交给上级党组织的一封亲笔信中写道:死亡是一种正常过程,谁也逃脱不了……人死后,有的土葬,有的海葬,有的火葬。我希望在自己离世时,将遗体捐献给卫生医疗部门,供教学研究用。我更愿意在临终时,将自己身上可作医用的器官,无偿供给急需此种器官的患者。医疗教学研究部门在利用我的遗体之后,如有可能将残余物火化成灰,撒于小树苗或花草之下,则物尽其用矣。(晨报记者 杨奕/文 刘海勇/摄)

【编辑:杜雯雯】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