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沂蒙姑娘”杨红梅:从沂蒙山区到今日“南泥湾”

2014年03月12日 19:29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沂蒙姑娘”杨红梅:从沂蒙山区到今日“南泥湾”
图为杨红梅向记者讲述自己所获的荣誉证书。 李江帆 摄
    图为2011年,杨红梅作为兵团一线优秀共产党员接受兵团党委表彰。 李江帆 摄

  中新网阿拉尔3月12日电 (李江帆)多年前,一首《沂蒙山小调》让沂蒙山这个地名开始走进人们的视野,之后的“沂蒙六姐妹”、“沂蒙红嫂”更让沂蒙山成为了中国红色革命的一个代名词。

  多年后,一位唱着沂蒙山小调的沂蒙姑娘,来到了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的第一师十四团,成为了兵团团场一位一线女职工、女党员,在这片“三五九”旅部队铸剑为犁,屯垦戍边,素有进入“南泥湾”之称的地方,多年来,她以沂蒙人独有的无私无畏之爱,勤劳无私、艰苦奋斗,谱写了一曲曲感人的乐章,感动着、也鼓舞着身边的每一个人,她就是十四团一连退休老党员杨红梅。

  一个馒头的故事

  1993年的一天,杨红梅刚刚蒸好一锅馒头,用围裙包了几个转身出门,准备给正在地里干活的丈夫送去,刚出门,她看见老邻居雷国亮在路边坐着,有着山东人豪爽劲的杨红梅,随声问了句,“老雷叔,我刚蒸好的馒头,给你拿两个吧”,这位已经78岁的退休老军垦,慢慢的抬起头,“拿两个就拿两个吧”,杨红梅拿出两个还冒着热气的馒头递了过去,老人脸上洋溢着笑容。

  杨红梅告诉记者,刚来一连的时候,她还不知道雷明亮老人无儿无女,孤苦伶仃。“那时候,老雷叔每天吃一顿晚饭,看到他一个人真的太可怜了,每天中午我就多做些饭给他送去。”

  从此以后,中午给雷明亮送饭成了杨红梅雷打不动的习惯,有人说,你跟老雷头无亲无故的,这么麻烦干什么,杨红梅总是用山东味十足的普通话说道:“就是多瓢水的问题,没啥麻烦的”。

  在杨红梅家里,一位和她住了20多年的邻居接过了话茬,“他照顾老雷头的事情我们都知道,每天早上,她都要提着暖壶去给老人送开水,冬天了还要给老人架炉子烧火取暖,到后来,老人走不动了,就每天给他洗脚、洗澡,亲闺女都不一定能做这么好。”

  1999年,83岁高龄的雷明亮老人在微笑中停止了呼吸,杨红梅亲自为老人擦身、换上寿衣入殓,和连队党支部一起扶棺将老人送到公墓。

  3000元的特殊党费

  1954年,杨红梅出生在沂蒙山区一个叫小杨庄的村子,父亲1946年参加解放军,1948年腿部负伤复员,从这位坚强的军人父亲身上,杨红梅继承了坚毅的性格和一副热心肠。回忆起小时候,杨红梅记得最清楚的就是父亲经常免费给村里人看病,“小时候,村上没医生,谁打破了头、扭了脚什么的,都往我家里跑,我爸爸是退役军人,他懂得一些医疗知识,每次给大家看病他总是乐呵呵的。”

  1958年,刚刚懂事的杨红梅发现,村上来了队伍,“那时候我就觉得解放军太好了,每天早上他们每一家送上一担水,把村子上的路打扫的干干净净,他们到孤寡老人家里,把院子屋子都会收拾的利利索索,部队一直在村子驻扎到1966年”,在这八年时间里,解放军成为了村上孩子们最喜欢的人,每天解放军的出操队伍后面总会跟着一群小孩子,解放军唱歌,孩子们会爬上墙头去听。

  在父亲的谆谆教导和与解放军相处的耳濡目染中,杨红梅和同一茬的孩子都学会了勤于奉献和乐于助人,“这都成了我们习惯了,我就看不得别人受罪,遇到了就要去帮一把。”

  1999年7月1日,杨红梅终于加入了党组织,那一年杨红梅已经45岁,她告诉记者,那一天是她这辈子最高兴的一天。

  2011年1月18日,杨红梅一大早就来到了团里政工办,将一个装有1000元钱的信封交了上来,这是她今年的特殊党费。

  杨红梅的家境并不富裕,月收入只有800多元,有人对她交纳特殊党费的事不理解说“你自己的日子也不宽裕,老伴又没收入,党费按标准交就行了,何必交这么多钱?”可她却说:“到十四团工作这十几年以来,团党委对我非常关心和照顾,对我也很尊重,多少次组织把“优秀共产党员”、“三八红旗手”的荣誉称号给了我,还当选了人大代表,这些特殊党费,一部分是我的个人收入,还有一部分是组织给的奖励,我希望这点钱能帮助一下那些贫困的人,这样才有价值”。

  2011、2012、2013连续三年,杨红梅陆续缴纳了3000元的特殊党费,这笔资金最终用于慰问团里的贫困党员、贫困职工和资助困难学生。

  我是党员我应该帮她

  2010年4月16日,十四团遭受了一场特大沙尘暴袭击,当时天空能见度不足10米,“滴管带、地膜什么的被刮得都上了树,满天飞的都是,走着走着就能打到人脸上”,杨红梅回忆那场大风依旧可以记得很清楚。

  那天,杨红梅第一时间来到了连队受灾最为严重244地号,和244地号承包职工苏爱莲一起打地卯、压地膜,当连队干部与其他职工赶到救灾时,杨红梅已经满脸是土,只剩下两个眼睛可以看得见,看不出长相了。

  苏爱莲的丈夫在春播前刚刚去世,家中子女不是在外上学就是已经在外地工作,家中只有她一个人。

  “当时想着这么大的风沙,这个老妹妹一个人怎么能应付的过来,大家都是老邻居,住了好多年了,不帮衬一把,自家的良心就过不去。”那天,杨红梅回到家光是打扫家里的沙子就花了2个多小时。

  从那以后,杨红梅和苏玉莲成了无话不说的姐妹,杨红梅告诉记者,我是个党员,自己做的事,都是自己觉得应该做的。

  采访中,杨红梅说的最多的是:“我是一名党员,党给了很多荣誉,我要对得起这些荣誉”,这些年,她把获得的荣誉证书整整齐齐的收藏起来,有时间就拿出来看看。生活中,她尽自己所能帮助邻里干着力所能及的事,农忙时看到困难职工家中缺少劳动力,她就主动帮职工干活动;看到连队的孤寡老人无人照顾,她也主动帮助照顾老人;看到职工家中小孩无人看管,她就主动帮忙照看。久而久之,杨红梅已成了十四团一连一张微笑的名片。

  从1991年来到兵团至今,杨红梅已经在这里生活了23年,这23个春秋,她以沂蒙人独有的无私无畏之爱、勤劳无私的精神,感动着、也鼓舞着身边的每一个人,在她身上,体现着一种兵团精神,也正是有像她这样一大批兵团人的存在,屯垦戍边的历史使命将履行的更加坚实。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