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重庆晨报:信息公开的内容不该有太多的“等等”

2014年03月21日 08:50 来源:重庆晨报 参与互动(0)

  与中央公开透明的行政体制改革坚定决心相比,不少地方在政务公开时喜欢遮遮掩掩。编制预算说明时,谈到资金结转、预算支出时动辄在“亿元”单位后边加个“等”;在预算执行情况报告里,蜻蜓点水列出一个支出项目,用“等等”代替几十个项目“鱼目混珠”的情况比比皆是。

  (3月20日新华社)

  无论是从常识还是从现实案例出发,在一些地方的信息公开中,这“等等”、那“等等”的确是一种常态。譬如在信息公开时,只有大项的收支,对应的小项则“等等”了;如在政府采购项目的公告中,除了中标供应商、中标总金额外,中标单位及项目市场平均报价等公众关注的信息也被“等等”了;再如北京市的预算编制说明,其中居然有数十个“等”字……让人纳闷的是:既然是信息公开,还有什么可“等等”的呢?

  “等等”,到底在等什么?这值得追问。根据专家和内部人士的透露,一个‘等等’背后,可能就是一个集体腐败案件。如本来只有10个人外出开会了,但在几个人的名字后加上“等等”二字,便可能报销200人外出开会的开支,类似的操作可在很多地方适用。至于一些招投标,之所以没有具体的小项,背后也很可能存在某种不可告人的秘密,因为“见光死”是一些既得利益者深谙的法则……显然,“等等”背后,很可能就存在某些猫腻。

  众所皆知,“推进政府信息共享”、“所有财政拨款的‘三公’经费都要公开,打造阳光财政,让群众看明白、能监督”等词汇,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热词,也是民意所趋。但各地信息公开一“等等”,公众就雾里看花了。各地这样的“等等”式信息公开,就是对政策的异化执行。信息公开始出来,却犹抱琵琶半遮面,这不仅是对制度本身的不尊重,也是对公众监督的不尊重。对此,各地的监管机构不能再视而不见充耳不闻,而必须有所作为。

  对于信息披露的要求,中央财经大学财经研究院院长王雍君曾列出了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全面性,不能有遗漏;二是相关性,要多披露公众感兴趣的信息;三是及时性;四是便捷性,也就是说公众要容易找到相关信息;五是可核实性,公众应该有途径能够证真或者证伪。这不仅是专家的看法,也是民众的呼声。对于信息公开,我们呼吁多年,不为别的,只为更好地发挥知情权与监督权,从而打造一个更有效率的服务型政府,更好地为公众服务。公众这样的朴素期待,理应尽早照进现实。

  当前各地信息公开中存在的“等等现象”,表明目前的信息披露机制仍有很大的改进空间。因而,无论是为了满足公众知情权与监督权,还是为了遏制腐败,信息公开中减少甚至杜绝“等等现象”应该成为一种制度要求。毕竟,若“等等现象”很严重,则信息公开无意义。换言之,在信息公开的内容里,不该有太多的“等等”。公众要清楚每一分每一毫政府收支的来龙去脉,这不应是一种奢望,毕竟,信息公开不怕内容多,就怕太模糊。(评论员 龙敏飞)

【编辑:吴涛】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