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怎样让“忌语上墙”不长尾巴?

2014年03月21日 14:53 来源:长江日报 参与互动(0)

  易国祥(武汉 公务员)

  习近平近日来到兰考县视察为民服务中心,看到墙上“还没上班,谁叫你来这么早”“不知道,你问我,我问谁”等“服务忌语”,他停下脚步,肯定这很有针对性。(本报昨日报道)

  我认为,习总书记肯定的,首先是认同墙上所列“服务忌语”,点中了公共服务面对群众的冷漠与懈怠,其次才是对应该做到的一些规矩上墙这种形式予以肯定。但总书记对包括“忌语上墙”在内的政务改革并不停留在表面上。

  去年7月,他视察过很恢弘很宽敞的武汉市民之家时说:“为老百姓服务的场所、便民利民的场所搞得好一点,看着心里舒服。如果是‘官衙’搞得堂皇富丽,看着不舒服。”跟在兰考一样,总书记并不简单地满足于一种看相,他亲自询问并检验窗口工作人员和现场群众,办事是不是方便,大家满不满意?

  这说明,总书记最关心的是投入包括人力在内的物质成本,是不是变成了服务群众,促进社会进步的优良环境。他说,作为一种积极探索,硬件好固然好,但关键是服务要到位,根本要像焦裕禄一样有一颗为人民服务的心。推而广之,政府要考虑的不仅仅是服务中心的效率,还有散在各处的“衙门”是不是进入了同样的工作模式?还有多少事本来就不应该由政府审批,可不可以不进服务中心?

  “忌语上墙”也不是目的。转变政府机关作风,诸多纠正流弊的制度上墙,在积重难返之际是必要的,更重要的是刚性的制度和要求要入脑入心,变成自觉行动。总书记说得好:对人民群众没有感情就会说“忌语”,把老百姓看成父母、兄弟姐妹,就不会说“忌语”。

  形式并不一定会长出主义的尾巴。同样的形式,在一定的时候是必要的,在一定的时候可能是多余的;对一定的人是必要的,对一定的人可能是多余的。针对“四风”的反复性、顽固性,让“忌语上墙”不成秀品,让服务中心不成摆设,关键在于广大公务人员心系人民,知行合一。

【编辑:王硕】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