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太原遗体捐献渐成风尚 14年以来430人登记志愿

2014年03月24日 13:11 来源:太原晚报 参与互动(0)

  2000年,78岁的巩象巽老人将遗体捐献,这是我市第一位遗体捐献者。14年来,越来越多的市民认同了遗体捐献,奉献最后的自己,凸显了社会的文明进步。在4月1日我市“遗体捐献者纪念日”到来之前,市红十字会特意举行座谈会,邀请了部分遗体捐献者家属和登记遗体捐献者代表,为我市的这项公益事业建言献策。

  快速增长

  去年底,在一趟云南之旅后,不到30岁的小易登记成为遗体捐献志愿者。“其实早就有这样的想法。”在座谈会现场,小易是为数不多的“80后”。办理登记时,小易的父母和丈夫也都签字表示同意和支持。小易只是去年登记捐献遗体的139名志愿者之一。

  2000年6月,78岁的山西大学教授巩象巽老人因病去世,儿女们遵循老人生前遗愿,将其遗体捐献,作为山西医科大学的教学标本。正是巩老的义举开启了我市遗体捐献历史,此后,陆续有一些文化程度较高的老人登记捐献。2011年,我市建立起“遗体捐献者纪念园”,随着市民对这项事业的进一步了解,登记人数呈井喷式增长。2012年,我市共有63位市民登记捐献,去年这一数字已经增长到139人。截至目前,全市共有430人登记,63人完成捐献,虽然从数量上并不算太高,但将近15%的实现率却并不低。“这也凸显了我们市民的文明进步程度。”市红十字副秘书长田兆渠分析说,前来登记的志愿者都有一个共识,那就是捐献遗体除了能为医学、科学作贡献,还能避免丧事铺张浪费和资源浪费,为儿女减轻精神及经济负担。

  期待完善

  56岁的黄先生一直在外地工作,2005年自己的父母成为我市遗体捐献志愿者,“现在二老愿望已经实现,今年2月,我和爱人也登记了。”今年元旦时,黄先生母亲离世,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上门时,进行了简短的告别仪式,其中的一句话感动了在场的人:“这是一位值得敬重的人,让我们感谢她将自己毫无保留地奉献!”黄先生希望告别仪式能再完善一些,这样家属们心里能更容易接受。

  杨阿姨老两口都是中学教师,也是上个月才完成了遗体捐献登记。杨阿姨提了一个非常人性化的建议。“虽然遗体捐献者纪念碑上刻捐献者的名字,但总觉得心里少点什么,能不能在纪念园周边设立个‘照片墙’,把捐献者的照片印上,家人每次都能看看,也让前来祭扫的其他市民了解这是一件多么高尚的事。”

  座谈会上,家属们都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不少人还提出能不能建个纪念林,家属既能时常去看看,也可以植树绿化环境。得知市红十字会要组建“遗体捐献志愿服务队”,大家也纷纷表示加入,帮助有需要的人。

  立法快些

  我市遗体捐献工作到现在已经14个年头,但每例捐献的实现并不是很容易。作为我市遗体捐献的执行人,田兆渠表示,早些年可能会有毁捐的情况,有些志愿者去世后,他们的家属作为指定的捐献执行人,往往由于各种原因,最终没有完成遗体捐献。如今,毁捐情况很少,更多的是各部门之间的协同配合问题。

  因为执行遗体捐献并不是红十字会一个部门能完成的工作,遗体运送、器官摘取、遗体使用……这些环节都需要民政、医疗机构、遗体接收单位等相互协作配合,缺一不可。

  遗体捐献对于科学普及、医学进步、殡葬改革、移风易俗和文明建设都有深远意义。希望我市能尽快出台相关法规,使我市遗体捐献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缓解遗体器官来源稀缺的矛盾,并填补我市在遗体捐献方面的立法空白,使人类互相“传递生命”的善举得以合法有序地进行。

【编辑:刘彦领】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