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官员财产公示检验改革智慧

2014年03月24日 14:29 来源:羊城晚报 参与互动(0)

  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等日前发布《中国行政体制改革报告(2013)》蓝皮书。调查显示,超六成受访者对八项规定持续实施有信心,民众对官员财产申报和公开制度的建立,有很高的期待。(据《新京报》)

  官员财产公开被称为“阳光法案”和“反腐重器”,其效果经过众多国家的检验,证明具有不可比拟的优越性。阳光是最好的反腐剂,官员财产公开的趋势无可阻挡,逾半受访者对此给予了制度认同,表明其承载着巨大的民意。但一项网络调查显示,90.81%网民对官员财产公示持不信任态度,理由是“灰色收入和转移性财产谁会公示”。

  官员财产公开“未公先疑”是个新挑战,说明公开固然重要,但如何公开才是关键所在。如果官员财产的公开,仅仅属于应付式或者表象化,无以真实反映官员财产状况,则公开与不公开并无本质不同。官员财产公开的制度怎么安排,主导者、实施者和监督者是谁,普通人的知情权如何满足,其能否参与其间并对其进行核查,这才是制度能否走得更远的关键点。

  比如一些地方政府财政公开之后,其真实性就受到了广泛质疑,其间不乏内外两张皮的现象。如早前广州市公布了农业局等四部门的决算分析报告。记者发现,市农业局发布了两个版本的2010年“三公”数据,差额高达544.26万元,据农业局解释,数据差异的原因是两次统计的口径不同。很显然,若不是这样的“乌龙事件”,就无法产生有比较才有鉴别的效用。自然,当信息从“一个口子出”之后,自话自说的真实性更值得怀疑。

  事实上,被视为反腐利器的工具还很多,比如存款实名制、住房信息联网等,然而在现实中,贪官或将贿款大量转移至国外,或者“家中藏金”而“躲猫猫”,逃避手段的转型与升级,让针对性的制度设计落空。在信息管理“九龙治水”,而且处于内控化的语境下,官员财产公开缺乏获取信任的基础。

  很多人认为一项制度做总比不做好,结果发现往往事与愿违,很多在国外运用自如的方法,到了国内就严重“水土不服”,有其形却无其神,而沦为工具化的摆设。我国的官员财产公开已在27个市县推行过试点,加上体制内实施的申报制,可以说中国式的官员财产公开起步多年,却始终打不破“自己管自己”的体制瓶颈,并最终磨损了社会信任。

  在国外,官员财产公示有一套完善而有效的配套措施。以美国为例,其在申报、公开、核查和惩处等环节有严格的法律规范。除受理机关和审查机构有明确的界定外,公民和社会组织可积极参与和监督官员的财产申报,个人有权向有关机构查阅官员的财产信息,并提出质疑,再加上媒体和其他社会机构的主动作为,体外监督的成本低、效率高、持续性强的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更重要的是,官员财产公开必须要有完善的信息系统和技术保障,而这恰是目前国内存在的最大短板。

  官员财产公开离不开立法保障、制度建设和社会支持这三个环节,如何实现每个环节的有效对接,让官员财产公开真正发挥作用,当下除了决心之外,恐怕更多的还要检验改革的智慧。相比于前者,后者才是决定改革成败的基石。(堂吉伟德)

【编辑:杜雯雯】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