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中国内地遗体捐献者渐受重视 教学解剖缺口仍大

2014年04月02日 21:03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社成都4月2日电 (记者 殷樱)追思逝世亲人的中国传统节日清明节将近,中国多地先后举行悼念活动,其中呼和浩特、太原、成都等地纷纷向遗体捐赠志愿者致敬,遗体捐献者渐受重视。但受中国传统观念影响,志愿者实现遗体捐赠依旧不易,教学解剖缺口大。

  成都医学院2日在该校举行“致敬我们的无语老师”活动,致敬遗体捐献志愿者。“作为遗体捐献者家属,我们最渴望有一个情感归依的地方。”遗体捐赠志愿者家属邢昭在活动现场如是说。

  邢昭的父母1997年就提出遗体捐献意愿,是成都市最早的遗体捐献夫妻志愿者。邢昭的父亲已过世,捐出的遗体已用于医学解剖学习。“我母亲如今还健在,每到清明节,她只能在家里对着父亲的遗像献鲜花,没有地方悼念心感遗憾。”邢昭表示,能有一个场所集体悼念很激动。

  “这说明中国遗体捐赠者这一特殊群体正逐渐受到重视。”邢昭表示,集体悼念遗体捐赠者不仅能够表达社会对捐献者的尊重,给家人带来安慰和情感依托,也是对更多报名和准备报名的志愿者的鼓励。

  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和观念变化,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愿意在死后将遗体捐给医学院供解剖和教学使用。“以前捐赠的都是文化程度较高的人,现在还有不少农民朋友也加入了捐赠事业。”成都医学院人体解剖和组织胚胎学教研室主任苏炳银说,但这个比例还是很低。

  苏炳银告诉记者,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是一门历史悠久的学科。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遗体捐献和尸检仍然为多数人所顾忌。随着医学生人数的增加,尸体标本来源非常缺乏,直接影响临床医生的培养质量。

  据苏炳银介绍,遗体捐赠事业发展的落后与进步,标准是尸解率的高低,这不仅反映了一个国家的医学水平,还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个民族的文化素质。发达国家的尸解率可以维持在30%-40%,而中国仅仅在3%。

  “跟西方国家相比,中国的捐献率总体不是很高,教学解剖遗体缺口仍大。”苏炳银说,解剖对勘察病源和发病机制很重要。但中国太低的尸解率常常是十多个医学生解剖一具遗体,理想状态是一个学生解剖一具遗体。

  “捐献遗体并不意味着情感的终结。中国还需逐渐破除民众的思想顾虑,让更多人了解遗体捐赠。”苏炳银说,通过纪念活动,感激为中国医学事业和人类健康做出特殊贡献的遗体捐献者们及其家属,也呼吁更多爱心人士加入遗体捐献的行列中来。

  据了解,中国已有十余个城市建立了生命纪念碑,成为遗体捐赠者永恒的家园和遗体捐赠家属的情感归依。成都市红十字会2009年在其官方主页上建起祭奠网页,这也是目前成都市唯一一个集中祭奠遗体捐献者的地方。

  中国殡葬协会公墓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成都长松寺公墓总经理李崇禄向记者透露,长松寺打算开辟出至少1000平方米面积建立遗体器官捐献志愿者纪念园林,并设立捐献者纪念碑,在碑上镌刻成都市所有已经实现捐献的志愿者名字,不论其骨灰是否安葬在这里。

  “我曾经和许多捐献者家属有过接触,他们最渴望有个悼念的场所。”李崇禄说,遗体捐赠志愿者是特殊群体,近年来数量与日剧增,但作为遗体捐献志愿者的家属,他们心念逝者却无处祭奠。“有一个纪念场所让遗体捐献者家属去掉烦恼和尴尬。”(完)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