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哈尔滨出动最强警力武装巡逻 打造“五分钟处警圈”

2014年05月04日 11:27 来源:生活报 参与互动(0)

  武装巡逻

  打造市区“五分钟处警圈”

  哈市警方启动PTU模式,均为最强警力的巡逻队员1日亮相街头,警用装备上配置轻型越野车,在全国属首次,巡逻路段覆盖哈市30条重点街路

  核心提示

  1日,一支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巡逻队伍现身哈市街头,他们驾乘敞篷越野吉普车,着特战服、武器装备开展机动巡逻任务,这标志着哈尔滨警方PTU武装巡逻模式正式启动。这种新型装备形成了全覆盖、网格化、全天候、无缝隙武装巡逻立体防控新模式,打造哈尔滨市区内“五分钟处警圈”。据悉,为建设PTU武装巡逻模式,哈市警方在警用装备上配置轻型越野车,这在全国范围内也属首次。

  PTU重点防控商圈

  PTU武装巡逻模式全称为“Police Tactical Unit”,是国际上通行的对警察机动部队的缩写,该部队主要负责防爆和反罪恶巡逻等任务。

  PTU武装巡逻模式将以全市繁华商业区、重要部位和人员密集场所为重点,以网格化巡控为基础,以扁平指挥、区域联动、梯次处置、全域覆盖等勤务运行机制为依托,实施常态化武装巡逻。将在哈市现有巡控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夯实主城区重点路段、重要点位巡控工作,固化“动静结合、相互呼应、多警联动、整体作战”的全时空巡控体系,强化社会面管控,快速有效处置涉恐涉暴等突发案件的能力。

  1日,在哈尔滨火车站站前广场,特警突击车、临时卡点车、执法服务巡逻车、摩托车及巡逻辅警车全员在岗。在现场,市民王先生说:“警用设备精良,让人一看心里就有底。”“平安哈尔滨”微博的网友也纷纷留言点赞,并称“安全感倍增”。

  巡逻队员均为最强警力

  PTU的武装巡逻力量,堪称目前哈市素质最高、实战能力最强的“尖刀”队伍。

  参加巡逻的特警和武警在平时高标准训练的基础上,又全面开展了城市特殊作战环境下专业化、高强度的特种任务训练。特别是针对易受袭击的目标、环节、场所,逐地区、逐地点、逐场景开展应急演练;针对暴力恐怖袭击、严重暴力犯罪、个人极端行为等不同类型的突发案件,组织开展了现场处置模拟演练;针对预设的各种不同类型假想情况,组织开展警力集结、指挥调度演练;分级、分层次集中轮训,开展武器警械使用、法律法规、实战技能等全方位、综合性的集中训练。

  每辆巡逻车装备精良

  哈市警方全力为武装巡逻力量配备精良的武器、车辆和装备器材,大大提升了队伍战斗力。

  此次的巡逻车为20辆BJ40北京吉普车,哈市公安局由此也成为全国装备此车型的首家公安机关。同时,哈市警方还结合本市路况和气候特点,对该车进行了改装:为每个车组配备了GPS定位系统、车载数字集群系统及手持通讯工具;为每个民警配备了防弹背心、防毒面具等防护器材;为每个车组配备了遥控阻车器、折叠式防暴抓捕器等非杀伤性警械;根据车组人员分工不同,分别配备了突击步枪、狙击步枪、微型冲锋枪、手枪等杀伤性武器。

  打造“五分钟处警圈”

  在全市网格化巡控的基础上,哈市警方科学设定了武装巡逻路段,覆盖全市30条重点街路和55个固定点位,由武警和特警巡逻车辆采取“双相叠加、往复循环”的模式,加大巡逻密度。同时,还结合实际,设置了步巡路段和点位。这些巡控路段和点位,是对全市500个巡控网格的强力支撑,从而打造了市区范围内的“五分钟处警圈”。为确保能够集中力量应对可能发生的紧急突发事件,武装巡逻车组人员不仅承担日常街面的警情处置任务,市民也可向其报警求助。

  深入创建最具安全感省会

  近年来,为深入创建“最具安全感省会城市”,哈市公安局全力打造网格化巡控模式,并完善了三级预警巡逻机制,确保了平时2000人和重大节日期间5000人的路面巡控力量,配备了500台具有先进科技装备的高性能警务巡逻车,将市区划分成500个巡逻网格,每车2名警力,采取车巡与步巡相结合的方法,最大限度发挥预防、发现和制止违法犯罪以及服务群众的作用。

  据悉,近年来哈尔滨市刑事发案万人发案率在全国省会城市中一直保持最低;2013年“八类主要案件”和“命案”发案分别为哈尔滨20年和30年来的最低,群众安全感满意度达到历史新高。今年“五一”当天,全市社会治安秩序平稳,110报警服务台接待群众咨询9475人次,协调相关警力共救助群众206人次。其中,刑事案件下降22.8%,交通事故下降50%,消防安全形势平稳,无人员伤亡事故发生。(本报记者 徐日明 汪洋)

【编辑:李欢】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