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哈尔滨警方:拨打骚扰电话3次以上就属违法

2014年05月09日 13:49 来源:生活报 参与互动(0)

  “你们这两天登的骚扰电话顶多忽悠,我可是实打实地被骗走了5000元钱呢!”哈市读者张先生8日致电本报,讲述了自己被骚扰电话诈骗的经历。个人信息被泄露也给犯罪分子可乘之机,许多骚扰电话背后设置了诈骗陷阱,让人防不胜防。哈市警方表示,拨打骚扰电话3次以上就属违法,市民可向公安机关举报。一旦被电话诈骗,立即报警的同时还须保存好留言、来电记录等相关证据,协助警方破案。

  骚扰电话诈骗招数一:

  中奖通知环环相扣

  套走5000元

  张先生向记者讲述了他被骗的经过:

  3日,我接到一自称是深圳某公司工作人员的电话,说邀请我参加6日在哈市举办的该公司5周年庆活动。

  6日,他们来电说经现场抽奖,我中了三等奖,现金10万元。但需到广东分公司领奖。我说先考虑一下。

  7日,自称该公司主任的王姓女子来电,说领奖的最后期限是当日13时,具体领奖方式可咨询“赵律师”。随后提供了“赵律师”电话。电话中,对方称此次“抽奖”真实有效,目前仅有一人领奖,并提供了这名“领奖者”的电话。我拨过去一问,对方称自己因行动不便,办理了领奖担保,刚领奖10万元。后来,“王主任”又来电话称,领奖人要向深圳法院缴纳5000元保证金,领奖后退还,还提供了一个“法官”的账号,我当即汇过去5000元钱。

  8日,“王主任”又来电称搞错了,说我并非公司会员,要再交5000元办理临时会员卡,才可以领奖。我这才意识到可能上当了,没再汇钱。

  最后,张先生报了案。就在他走进派出所前,“王主任”还打来电话“催款”。道里警方调查后发现,该公司根本不存在,张先生遇到的是一场精心策划的电话骗局。

  骚扰电话诈骗招数二:

  冒充银行和警官 称“您已涉案”

  4日,哈市市民李大娘家的电话响起,来电显示“00019”开头,对方说:“我们是某银行客户服务中心的,您的银行卡已被恶意透支2万多元,如有疑问,我可以把电话转到某市公安局。”电话很快转到了“公安局”,对方自称是某市公安局的孟警官,说:“我们在侦办一起特大涉黑案件中,发现你的银行卡和身份证涉嫌洗钱和贩毒等犯罪活动,你必须将所有银行卡内的资金转入司法机关提供的安全账户,否则将被冻结,还要追究你的责任。请不要告知任何人,此事还在保密中。”出于害怕,李大娘立即赶到银行,将所有银行卡内的钱全部转入“安全账户”中,共计1万元。转账后,李大娘才发觉被骗,当即报警。

  警方:被害人中 中老年人超8成

  以上两个案例中,张先生、李大娘的个人信息明显被泄露,让犯罪分子有了可乘之机。哈市警方提醒广大市民,不少骚扰电话的背后隐藏着诈骗陷阱。

  据悉,近年来借助于固定电话、网络等通信工具实施的非接触式诈骗犯罪迅速发展。经调查,在这些被害人中,女性超过70%,中老年人超过80%。

  接到涉嫌诈骗电话 应该咋办?

  可拨打96345向接警工作人员说清楚电话的内容、回复的电话、发送短信的电话号码,由接警人员负责核实其真实性;如果诈骗已成事实,接警人员会立即指令相关单位立案侦办。

  非法得到的信息 可追刑责!

  记者从哈市警方了解到,如果骚扰者通过非法途径获取公民个人信息,可追究其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罪;如果骚扰者是通过正当途径获取,则要看其是如何使用个人信息。若用来诈骗、盗窃、敲诈勒索,可分别按诈骗罪、盗窃罪、敲诈勒索罪追诉。

  骚扰3次就违法 可报警拘他!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多次发送淫秽、侮辱、恐吓或者其他信息,干扰他人正常生活,可处5日以下行政拘留或者500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5日以上10日以下行政拘留,可以并处500元以下罚款。

  据哈市警方介绍,因法条对“多次”没有详细的解释,所以民警在实际工作中通常按3次为界定,3次以上就算骚扰电话。

  再次提醒:记得保留好证据!

  警方受理后,可会同通信部门查询骚扰者的个人信息。 但在实际办案中,因为不少骚扰电话用的是外地号码及一些没身份证登记的手机卡,所以取证很难。警方提醒市民,可以采取留言、调取来电记录等方式收集证据,协同警方到通信部门查明其信息,以便对骚扰者提起诉讼。

  律师:

  别让自己成为

  信息泄露的“源头”

  据黑龙江省长锋律师事务所韩律师介绍,虽然2009年《刑法》将泄露个人信息入罪,《民法通则》中也有关于个人隐私的条例,《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也将个人信息受到保护作为消费者的一种权益确认下来, 同时根据《侵权责任法》相关规定,骚扰行为涉嫌民事侵权,但鉴于维权成本、取证难度等原因,市民实际上很难通过诉讼维权。打击和清理骚扰电话,现阶段关键在运营商。

  关于骚扰电话和垃圾电话,运营商应采取终止传送的措施。因此,如果遇到一些电话被利用从事明显的违法活动,应向公安部门举报的同时,进行“封号”处理。同时,市民要避免自己成为信息泄露的“源头”,打击骚扰电话消费者本身也是关键,应避免在抽奖、看房、消费时留下联系方式,尽量避免在网上填写真实姓名、身份证号等信息。(本报记者 何兴丽 王焱麒)

【编辑:李欢】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