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东北多地农民办私人博物馆 专家吁政府部门重视

2014年05月12日 10:24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每当我把它们一件件地带回家,心里甭提多高兴了,看到它们在我身边,就觉得解乏。”东北农民关云德谈到他的“宝贝”时,情不自禁地说。

  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这位朴实的关东老汉在东北地区四处收集“老家什”,并终于在2012年建成了自己一手“攒”起来的农耕民俗文化博物馆。

  关云德的老朋友周成,也是一位居住在东北长白山地区的普通农民,这10多年来,他查阅史料、笔耕不辍;骑摩托车、背着小锄头,四处考查调研。

  如今,周成已是小有名气的满族考古专家,围绕着自己收集的万余件文物标本和6000余册古今典籍,专门成立了“月牙山书院”。

  而在中国、俄罗斯、朝鲜三国交界处的防川村,一位叫做刘丛志的普通人独自撑起了一家展览馆,展览馆见证的是二战期间有关日本、苏联“张鼓峰事件”的历史,展览馆里的展品有来自“麒麟麦酒株式会社”的酒瓶、日式军刀等,一副坦克操纵杆和1938块弹片,都是刘丛志从中俄界山上一块块挖出来的。

  吉林省民俗学会理事长施立学表示,东北多地出现私人博物馆,这些博物馆的经营者几乎都是普通农民。他们平时收入有限,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如一日地坚守,这种精神让人感动。

  不过,虽然国家在政策方面给予支持,但私人博物馆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大多数私人博物馆都是在摸索中艰难前行,“东北的私人博物馆起步晚、发展水平低,经营者的经济实力和文化水平也不如南方,这给其延续和发展带来了难题。”周成说。

  以周成为例,在秋收季节,邻居家往往用卖粮钱添置大件物品,或者补贴家用,周成却拿妻子起早贪黑做小买卖换来的钱,购置铁皮保险柜、监控摄像设备等物品。周成不仅要面对邻居的嘲讽,而他的孩子也已表示不会继承他的事业。

  谈起未来,周成多少显得有些茫然,“现在我在进行《吉林省民营文化产业调查》,我要争取早日完成它。至于以后的路以后再说吧。”他说。

  而在刚开馆那两年,前来张鼓峰展览馆参观的游客也是寥寥无几,刘丛志一年的收入才几千元,入不敷出。“当时为了维持展览馆运营,我经常要考虑吃米便宜还是吃面便宜。”刘丛志回忆说,“这确实是件明知很难却仍要咬牙硬做的事。”

  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孙力楠介绍说,中国规划到2020年民办博物馆数量将占博物馆总量的20%,这意味着东北地区的私人博物馆仍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各级政府和相关主管部门应重视民办博物馆的发展建设。(记者姚友明 陈晨)

【编辑:燕磊】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