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现代城市防涝脆弱亟须补救破题

2014年05月13日 15:05 来源:羊城晚报 参与互动(0)

  5月11日一场大雨,深圳市150处道路积水,20处片区内涝,5000多辆公交车无法正常运营,约2000辆汽车被淹,交通几近瘫痪……有媒体报道指“最年轻城市下水道只防一年一遇暴雨”,深圳水务局昨天回应称,这是对水利设计术语的误解,排水管渠设计重现期一年一遇大致相当于防洪灾害频率10年一遇的标准,且深圳已在此基础上不断提高排水标准。

  从一座崛起不过30多年的现代都市下水道“只防一年一遇暴雨”的诧异,到“误解说”的释疑,致使深圳在此次暴雨中几成一片泽国的“天灾”成分转而占据了相当的权重。但是,即便“10年一遇”或更高一些级别暴雨之下,公众也难以坦然接受城市必然就要承受浸泡的命运。因而,探讨如何汲取教训并及时补救,以使城市从容应对暴雨考验的现实问题仍然有其必要性,且其意义并不仅限于深圳。

  就深圳近年频发水患而言,除了客观上存在天然低洼地带等综合地势原因之外,建市初期排水管道标准设计较低已得到认同。正因此,虽后来陆续修建了上万公里下水道,但下水道“梗塞”旧患仍难治愈。可见,城市建设尤其是排水管道标准设计如何充分考虑城市地域环境及未来发展,以避免简单“拿来主义”和规划“近视病”教训之深刻。这对于木已成舟的城区或是马后炮,但对众多正在建设的新城区的警示绝非多余。德国人近百年前主持修建青岛排水系统至今仍“最为合理”,以及巴黎古老下水道仍令世人折服等案例,证明城市规划建设的远见何其重要!

  资料显示,近十年来全国包括深圳在内的600多座城市中,有62%都发生过不同程度的暴雨内涝。其中一个具体共性因素就是城市“小排水”设施通常只采用管道排除雨水而没有考虑排涝,更实质的则是在城市大规模建设中没有建设起相适应的排水系统。人口膨胀,高楼大厦鳞次栉比,易见“显绩”的“地面工程”很光鲜,难见“潜绩”的“地下工程”往往被忽略,城市排水系统不堪一击的“病根”在暴雨中暴露无遗,应急也显得被动而乏力。

  另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是,城市寸土寸金,开发四处开花,原有的鱼塘、稻田、湖泊、河涌被侵占甚至完全消失,“现代化”的光环之下是城区水面率大幅降低,致使城市滞蓄雨洪能力急剧减弱。加之处处铺设的水泥路面失去滞留、渗透雨水功能,排水设施管护不到位而致偷排泥浆、倾倒建筑垃圾堵塞原本狭小的下水道,排水管网老化得不到及时更新,城市每逢暴雨几乎必浸。

  每当城市遭遇内涝的窘境,尤其是出现生命被暴雨灾害剥夺的惨剧,人们不免就提起“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这句法国文学巨匠雨果的名言。“验证一个国家和城市是否发达,一场雨足矣”,台湾作家龙应台的这一观点更是直接而精辟。每一场暴雨,都在验证一个面容富丽堂皇的城市的“良心”与真正的“发达”层次。无论暴雨属“N”年一遇,只要反复上演暴雨一来就要“看海”的景观,都在提醒人们对城市“地下工程”不可轻视。

  概而言之,面对各大城市频现“水漫金山”的境况,城市建设必须把面对内涝的长远应对策略充分考虑在内,而且亟须有实实在在、行之有效的改进举措,提高防涝标准,构建起城市内涝综合防治体系。唯有不遗余力地打造“城市良心”,才能使城市真正不负现代化之名。(牛日成)

【编辑:刘彦领】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