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地震救援培训教官王念法: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2014年06月16日 19:55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要记住,灾害救援,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救援时一定要牢记四个字——静轻慢稳……”在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的培训课堂上,培训部副主任王念法这样向学员们传授经验。

  在位于北京凤凰岭的国家地震紧急救援训练基地,记者见到了这位“80后”教官。“我有两个身份,一旦发生灾情,我会穿上橙色的救援服,‘变身’为国家地震紧急救援队(中国国际救援队)的队员;平日,穿着藏蓝色的训练服时,我就是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的培训部教官。”王念法说,作为教官,可以把先进的救援理念和专业技术传播给更多需要的人。

  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党委副书记宋彦云告诉记者,国家地震紧急救援训练基地自2008年7月投入使用以来,承担了中国国际救援队、全国省级救援队及武警部队等专业地震救援力量,以及部分省、市、县政府应急管理干部的培训工作。

  “你看我们训练基地,风景秀美,空气清新。在这里待几天非常惬意,但天天待在这里,你肯定不愿意。”宋彦云笑着说,坍塌的楼板、被巨石压扁的车辆、遍地扭曲的钢筋墙体……王念法和学员们每天就是在这特制的废墟上刻苦训练着。夏天,他和学员们一起,在地上摸爬滚打;冬季,他在雪地上苦练硬功,给学员们做好示范,带好头。

  由于实际救援对队员的身体素质要求非常高,体能训练在这里是必不可少的。“俯卧撑、蛙跳、蹲地曲折跑……大强度的体能训练让很多学员身体吃不消,但也只有苦练这个法子,灾难现场的情况远比训练场复杂得多。”王念法说。

  每一次培训,离不开实战废墟操作和模拟演练课程。针对不同学员的需求,教官在课程设置、废墟搭建的设计上也要及时更新。王念法和同事们苦心琢磨,经常在沙石瓦砾中一待就是一天,只为搭建可以让学员运用多项救援技能、救援难点各不相同的模拟废墟。此外,王念法还给学员们教授现场指挥、装备操作、应急处置、心理干预等一整套训练课程。

  截至目前,王念法和其他十几名教官共为全国培训救援骨干3500余人,应急管理干部1000多人,志愿者5000多人,开展防灾减灾、自救互救常识普及和技能培训规模达到3万多人次。

  当记者问到培训效果如何时,王念法的话语中充满自豪:“我去甘肃舟曲泥石流参加救援时,碰到了一位学员,即甘肃地震救援队队长苏琼。他们只花了20多分钟,就成功救出被困35个小时的杨金凤老人,用的正是我当时教的专业凿破技术和人工移除技术。”

  作为教官,不断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技能同样重要。为此,王念法多次参与外国灾害救援培训,并经常与外国专家探讨交流。通过学习国外的先进救援经验,再结合我国自然灾害的实际特点,王念法总结出一套救援理论知识。他参与编写的《国家地震紧急救援训练基地培训考核大纲》等培训教材,在学员中广受好评。

  王念法开玩笑说自己是“与寂寞为伍、和废墟为伴”的人。“只要没有救援行动,我们几乎天天都在这里训练。”因为训练基地在山区,远离市区,王念法每天早上5点多就得出门,到了单位要先设计好一天的课程,去库房把模拟训练用的救援设备提前准备好。一天的课程结束后,学员们可以休息了,他要对当天的教学进行总结,并整理成书面材料,这些工作结束后,回到家经常是晚上八九点钟了。

  由于工作性质,王念法不太“顾家”,1岁半的孩子全靠妻子照顾。“说实话我心里也挺愧疚,但妻子很支持我的工作,每次都说‘家里有我,你不用惦记’,这让我宽慰不少。”他说。

  虽然辛苦、枯燥,但王念法从不后悔选择了这份“特殊”职业,“对于受困群众,我们就是‘生’的希望。只有尽到100%的努力,才能对得起人民的信任和自己的良心。”记者王思北

【编辑:王珊珊】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