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西湖到大运河:杭州“双世遗”范本的民生大账

2014年07月11日 09:54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网杭州7月11日电 (记者 汪恩民)“我记得当年读大学的时候,曾经坐过从杭州到苏州的客轮,船从杭州武林门码头启航,通过大运河直达苏州。虽然泛舟运河之上是一件很浪漫的事情,但是运河上刺激的臭味、不时漂过的垃圾,的确很难给人留下好心情。”杭州市运河综合保护委员会党委副书记、副主任高小辉回忆起几十年前的往事,不禁感慨万千。

  这条曾被称为“黄金客运交通线”,连接苏州-杭州两个人间“天堂”的“苏杭班”客轮,后来因为客流急剧下降、船票收入不敌支出而停航。高小辉认为,交通的日益便利是促使其停航的一个原因,另一方面,运河水质不佳而带来的不良用户体验也很关键。

  如今,随着近年来运河综合治理工作的不断推进,运河上的垃圾和臭味消失了,运河又恢复了清澈的本样,关于重启这条“黄金客运交通线”的民意呼声,开始摆在两地主政者的案前。2014年6月22日,在多哈举行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更是让旅游业界关注到其中蕴含的无限商机。

  运河综保:十年磨一剑的民生“增值”

  望着如今碧波如洗的大运河,再对照记忆里那条大臭水沟,亲身参与治理和保护的高小辉,对杭州在其中的付出,感慨颇多。

  作为京杭大运河最南端的杭州,古时被称为“余杭”。隋代凿穿江南运河,直抵杭州城北,“穿钱塘市而入江”,杭州成为联通五大水系的关匙,也与隋朝京城洛阳直接相连,城市地位显著提升。隋文帝开皇九年,调整江南州县设置,废钱塘郡,设“杭州”,从此开启了这座人间天堂的辉煌篇章。

  高小辉告诉记者,杭州作为杭州申遗点段,在全国名列前茅,因为江南运河最南端在杭州,浙东运河也在杭州。整个国家30个遗产区,杭州就有两个遗产区。整个国家58个遗产点,杭州就占了6个。这次申遗河段一共1061公里,杭州占了将近100公里。

  正是因为运河杭州段的重要性,结合民生的需要,杭州早在十年前就开始“磨剑”。高小辉回忆,“10年前,杭州运河综保工程就确立了三大目标:还河于民、申报世界遗产、打造世界级旅游产品。”

  高小辉告诉记者,杭州市运河综合保护委员会成立之初,杭州市区工业污水直接排入运河的比例高达67%,而实行综合治理后,杭州河道的清洁度有了很大提高。

  “基本建设、截污纳管、环境改善、景观提升,都由综保委提供统一的管理和统一的操作。”高小辉表示,这大大改善了运河的环境和水质,对大运河水质改善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十年磨一剑,大“臭水沟”变成了落在口袋里的世遗项目,而沿岸的老百姓也得到了真实惠。家住杭州桥西的吴先生告诉记者,臭味没有了,现在运河边的步行道,成为他每天生活中最美的风景。

  高小辉告诉记者,到2015年,运河市区段水质将达到或优于地表水环境质量V类水体标。

  申遗之后的重责:保护运河“长征”刚刚启程

  “当听到运河申遗成功,我高兴地欢呼起来,因为多年的努力得到了肯定。”浙江省文物局局长陈瑶告诉记者,在高兴的同时,她也感到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和压力。运河列入世界遗产后,社会各界的关注度更高了,生活在附近的老百姓,对运河保护的要求也会更高了。

  记者在和陈瑶的采访中发现,有一句话她强调了多次:运河申遗成功,绝对不是结束,而是更高起点的再出发。

  那么,在这位浙江文物保护部门的掌舵者眼中,运河保护的难点究竟在哪里?

  “一个字,活!”陈瑶告诉记者,运河作为世界遗产的一个重大价值,就是因为它是“活”的。难,也恰恰难在“活”的保护。

  陈瑶的看法,与高小辉不谋而合。正是因为“活”,每天在其上行驶的各类货船,难免对运河保护造成影响。同样,对于沿线老建筑的保护,因为有居民住在其中,也是一大难题。

  很多老杭州人都还记得,前几年船只偶尔会撞到拱宸桥的防撞墩。高小辉表示,为了防止来往货船撞坏古桥,除了设置防撞墩外,市政监管部门还在管理上采取措施,将危险扼杀在萌芽。“今后我们将把主城区内的水道,限重降到300吨以下,这样基本就不会有影响了。”

  相比水上的“危险”,沿岸老建筑的保护,更需要耗费心血。2007年,杭州启动了对运河周边的历史建筑保护工作,杭州执行的是以“修旧如旧、似曾相识”的理念。在原有城市风貌的基础上,纳入现代人所需的基础设施,既保护历史、传承文化,又满足现代基本功能需求。另外,由于杭州运河边的环境跟老百姓的生产生活结合在一起,对于运河边原住民的安置做法,杭州采用了“允许自保,鼓励外迁”的方式。

  高小辉表示,鼓励外迁,是允许原住民迁到指定安置区块。杭州也允许一部分原住民,回到原住地,但面积相对比较小。“事实上,他们回来住对运河申遗也是加分的,因为很好保护了运河生产、生活作业方式。去年印度专家考察的时候,非常感动,他认为找到一条非常好的保护方法。”

  对于运河的后续保护,陈瑶和高小辉都谈到了共同的担忧:运河保护牵涉到很多部门,如何在申遗之后,一直保持这个合力?

  “这需要通过顶层设计,继续发挥好大运河协调管理机制的作用,积极引导文化、文物、交通、水利、环保、城市规划等职能部门进一步巩固大运河事务协调管理机制,朝着常态化、规范化方向发展。”陈瑶认为,必须按照国家文物局《中国大运河缓冲区管理细则》和《中国大运河环境景观保护与协调导则》文件要求,加大对国际组织关注的大运河周边环境景观的保护力度。

  “保护要有相应的制度规章,落实到各级政府和居民。”高小辉表示,目前相关的立法已经在推进中。

  西湖的博弈:民生大账背后的战略眼光

  3年前,杭州西湖申遗成功。得益于世界文化遗产的影响力,西湖入遗后的第二个“十一”黄金周,旅游总收入87.65亿元人民币,并显示出了巨大的欧美游客市场潜力。

  杭州市旅游委员会宣传处处长华雨农告诉记者,随着运河申遗成功,欧美游客将成为运河旅游的重要目标市场。

  此前,围绕“打造世界级旅游产品”的目的,运河杭州段已经开通了以运河为中心的水上旅游线路。统计显示,运河水上游接待游客人数从2003年的6819人次增加到2009年的59093人次,旅游收入年均增幅约162.06%。

  高小辉介绍,通过资产租赁、旅游开发等全市场运作模式筹措的200亿资金,已经使得运河杭州段曾经式微的多种功能得到了全面提升,一条更具时代特征、杭州特点、运河特色的景观河、文化河成为了杭州继西湖后的第二张旅游“名片”。

  “双申遗”为杭州带来良好经济效益的同时,如何做好开发与保护,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再度引发世人的关注。

  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党委书记王昆欣认为,未申遗前,大运河是中国的遗产,申遗成功后,大运河就是在中国的世界遗产。运河的申遗成功,更重要的意义是在于保护、合理利用开发这条运河,让后人能享受历史的遗存,感受文化的魅力。

  西湖曾面临开发与保护之间的博弈。杭州市政府为此专门承诺,申遗成功后的西湖将坚持“还湖于民”目标不改变、门票不涨价、博物馆不收费、土地不出让、文物不破坏、公共资源不侵占等“六个不”。

  2014年初,西湖关停了景区内30家高档会所,让公众有权利去享受公共资源,实现公共资源利用效益的最大化、最优化。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范柏乃认为,申遗成功,未来会对杭州的城市建设和开发产生影响,还对运河边的产业转型升级产生影响。运河申遗成功,即告诫政府不能因为经济利益,而把文化遗产破坏掉。

  那么,如何让开发与保护的博弈,走向双赢呢?

  “西湖是文物合理利用和保护的典范。西湖的成功经验,完全可以借鉴到运河保护中。”浙江省文物局局长陈瑶告诉记者,旅游开发和文物保护并非矛盾,西湖的经验告诉大家,两者可以形成良好的循环。

  对于曾经任职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副主任,如今又参与运河开发和保护的高小辉来说,对于如何算好双世遗的“民生大账”,有着丰富的经验。“杭州对西湖和运河的保护,必须要有长远眼光,要算民生大账。环境好了,才能带动业态升级。”

  作为此次运河申遗的参与者,浙江省文物局文物保护与考古处处长郑建华对此深有体会。他告诉记者,杭州其实已经开了一个“好头”。以桥西、大兜路、拱宸桥以及周边地方环境的治理为例,杭州政府在实现产业转型,土地性质改变,大力度开发的过程中,非常好地兼顾了环境生态与文化生态。“老建筑保留了下来,老百姓还生活在其中,但是脏乱差的环境得到了治理,整个产业得到了转型和提升。”(完)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