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男子办免费书屋4年藏书近8000本 供农民工子弟看

2014年07月11日 10:54 来源:大河网 参与互动(0)

他把“书院”开在城中村,这里农民工子弟多

每天都有很多孩子来到胡圣年的“若木书院”

  他是个“书迷” 在街头摆书摊 可书摊不赚钱 压力之下 他想放弃这份“书缘”

  “真正爱书不会用书牟利 何不开个书屋 让想看的人随时看”

  这句话 让一个书商走上了公益路

  他在城中村开了个免费书屋 让农民工的孩子免费来看 如今藏书已经有近8000本

  今年37岁的胡圣年常说,他的一生都与书有缘:街头卖书10年,4年前做起公益,开办免费书屋,余生也将与书为伴。

  4年前,在被生活的重担压得快要放弃时,被一位挚友的一句话拉了回来,他也由书商变成了公益人。

  如果不是那句话,胡圣年说,他将与书无缘。那句改变了他人生方向的话,他每次想起,都会更加珍惜和这位挚友的友谊。

  那些年

  童年时看书是奢望

  做梦都想躺书堆里睡觉

  胡圣年出生在上世纪70年代,老家是江苏徐州农村的,村子离县城还有近百里的路。那时最好的交通工具是自行车,可他家没有,出行只能靠两条腿,对胡圣年来说,看书都是奢侈,更别提买书了。

  上小学三年级时,老师偶然间说起家里有一本连环画《真假秦琼》,无意间的一句话被胡圣年听到了,当天晚上他走了十几里路到镇上的老师家借书。

  过了这么多年,胡圣年还没忘记那晚自己走夜路时害怕的怂样儿,“一路小跑啊,感觉有人在后面跟着我。”

  拿到书后,胡圣年便偷偷钻到村头一间破房子里,喊他吃饭的声音穿过几条街,他才闷闷不乐地出来,抖抖身上的土,怕家人发现这个“秘密基地”。

  “看着看着,一个下午就过去了。”在他心里,在老家生活的那段时间,是物质极其贫乏,但精神极其丰富的。到镇上读初中后,逢集会有摆书摊的出现时,他即使逃课也要在书摊旁直待到老板赶他走。

  “说了你们可能不信,那时我做梦都想躺书堆里睡觉。”为了这个梦,胡圣年决心努力读书学习,走出闭塞的村子。

  那句话

  朋友一句话 他走上与书相伴的公益路

  1997年,胡圣年来到郑州一所学校读大学。报考志愿时,他看到该校招生简章上写“校图书馆藏书百万”,就毅然报了这个学校,没想到来一看,学校在郊区,根本没有图书馆。

  2000年毕业后,由于就业不顺,他开始摆书摊,古玩城、高校旁、路边,甚至菜市场里,他都摆过,这一摆,就是10年。2006年,胡圣年在北大学城摆摊时,认识了同样爱看书的正读大二的小夏(化名),两人聊得投机,2年后便结婚了。

  胡圣年常说,他一辈子注定与书有缘,可这份缘,在2010年时差点断掉,好在朋友一句话,把他即将放弃的心拉了回来。

  维持生计,单靠摆摊根本不行,胡圣年2009年开了家眼镜店,生意日渐兴隆,可书摊顾客稀少,“那段时间,我不想摆摊了,这些书,谁爱看谁拿走吧。”早前认识的一个朋友崔晟,知道后专程跑到他的眼镜店,拉住正在给顾客打磨镜片的他说:“真正爱书的人,不会放弃书,也不会用书牟利,你这么多书,为何不开个书屋,让想看的人随时可以看?”

  这句话,让已经有心当个“商人”的胡圣年感到羞愧,和妻子商量了一夜,他们决定,开个免费书屋,用眼镜店的收入,补贴书屋。那时,他和妻子还不知道“公益”一词,却已走上了这条路。

  那些事

  开办免费书屋 供农民工子弟看书

  摆摊卖书时,胡圣年知道,城中村人多,农民工的孩子也多,“我是农民的孩子,当年想看本书那么难,现在我有书了,该首先提供给他们。”

  2010年8月,他在庙李租了两间房子,一间开眼镜店,另一间安置自己的3600本图书。

  此时,“胡圣年免费书屋”也改名为“若木书院”。可由于地方小,上楼看书必须经过一楼房东家,有孩子来时,房东会大吼一声:干啥?!“孩子都吓跑了,我们必须换地方。”

  2011年,郑州一茶庄愿为他提供免费场所,可看书的都是喝茶的人,不是农民工的孩子,这与他的初衷相违背。之后,他又把书屋搬回庙李,而这次,他找房子的标准与第一次不同,不再只考虑租金,还要考虑读书的人方不方便进去。“现在进书屋有条单独的楼梯,和租客分开了。”和房东签合同时,这一点让他很满意。

  如今,安顿下来三年了,最初夫妻俩独立管理免费书屋,资金全部来自那间10平方米的眼镜店。后来,渐渐有公益基金会介入,承担了一大部分支出,同时,社会上的支持也越来越多,他的藏书也由3000多本增加到近8000本。

  胡圣年草草地算了一笔账,开办免费书屋4年间,他投入了六七万元,免费书屋开起来后,胡圣年与崔晟从普通朋友变成挚友,崔晟的一部分精力也转到了书屋,时时来看看,缺啥少啥也帮忙置办。

  生活

  这条路 他愿一直走下去

  “若木书院”在庙李扎根后,除了孩子,成年人也成了常客。“书品类多,儿童类、社会学类、历史类,有些旧书市场上不好买。”在这儿看书的马先生说。

  200平方米的书屋,有一间是供农民工子弟用的自习室,整齐地摆放了几排桌椅。另一间摆着高高低低的书架,而书屋最里头,还有一间几平方米的小屋,没有门,仅有一个门帘与外面隔开。

  这就是胡圣年的家:一个灶台上摆着电磁炉、锅碗瓢勺等简单的用具,一张桌子、一张床,便是他和妻女的栖身之所。

  4年前,胡圣年与妻子有了女儿,现在,他对生活很满意,“有了家庭,也有了事业,没什么不满足的。”

  胡圣年从不主动添置衣物,一双夹脚拖鞋就能度过一个夏季。对书屋以外的一切,他都不放在心上。

  这种生活,胡圣年已经习惯了,他说,免费书屋开办以来,他最大的收获是“心静”,其次便是“眼界开阔”了。

  “认识了很多做公益的朋友,常去北京、上海和他们交流学习。”胡圣年说,因为书,他过上了另一种充实的生活。

  崔晟那句话,他也常细细回味,“现在,我做到了真正爱书,也要让更多农民工的孩子爱书。”

  因为挚友一句话改变了人生方向的胡圣年,在河南商报记者临走时,拉着妻女的手,站在“若木书院”的牌子下说,他愿意一直坚持下去。河南商报记者 孙李爽/文 刘鸿翔/图

【编辑:王永吉】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